石艳霞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 430056
“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诗学观念。欧阳修的朋友梅尧臣才华横溢,擅长写诗、写文章,抱负远大,希望为国家、为百姓做些实事,岂料造化弄人,他在宦海几番沉浮,最终仕途失意,一生穷困潦倒,无奈之下,只好寄情山水,将满腔的抑郁不得志寄托于山水间,成为一代著名诗人。欧阳修有感于朋友的遭遇,在《梅圣俞诗集序》中写道:“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而后工也。”这就是“穷而后工”理论的出处。
其实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继承中又有发展。司马迁遭到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与磨难,他曾想到终结生命来捍卫生命的尊严,但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忍辱负重活了下来,在苦难中他发愤著书立说,并从自身的遭际中体会到《诗经》、《离骚》等大抵是古人“发愤之所为作”。韩愈有感于孟郊年近六旬还在人溧阳尉这种小官一事,一方面同情其遭遇,一方面又认为这种坎坷不平的人生遭遇会给他带来诗意情怀,于是展开了“不平则鸣”的议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继承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提出了“穷而后工”说,虽然“穷”与“发愤”“不平”相似,都与受到不公正待遇、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等人生坎坷有关,但欧阳修又明确指出了“穷”和“工”的关系,“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由于事业的失败、爱的失落、生活的不幸以及潜能的无法实现等所引起的痛苦、焦虑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缺失性体验。欧阳修讲“穷而后工”,即他认为这种缺失性体验对于个人来说虽说是痛苦的,但能促使诗人创作的井喷,促使其创作上日趋成熟,促使其创作走向巅峰。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这样写,“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一长串的例子告诉我们这些青史留名的古代先贤们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遇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与坎坷,可是他们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困境,在困境中磨砺心智,锤炼创作,终于使一部部巨著流传于世,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典籍,这难道不是“穷而后工”吗?再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苏轼,苏轼一生坚持真理,却被卷入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政治斗争中,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仕途因此受阻,不断被贬,最后被贬到了当时的蛮夷之地——儋州,何其无辜!何其不幸!可是苏轼在这些磨难面前没有一蹶不振,他也有过对命运的怀疑与追问,有过悲观消极的时候,可是最终那个乐观潇洒的自我战胜了悲观消极的自我,一个乐观豁达的苏东坡成为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精神导师,他被贬后的作品诸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方山子传》、《定风波》等在思想境界上越发空灵,在艺术手法上愈发纯熟,成为一座座文化高峰,滋养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心田,苏轼的人生经历完美地诠释了何为“穷而后工”。再看“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曹雪芹,他的家世由鲜花着锦之盛,一下子落入凋零衰败之境,他曾“举家食粥酒常赊”,但“补天“之志从未懈怠,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名著《红楼梦》。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还有在20岁出头就因身患疾病而不能行走的史铁生,面对双腿残疾的打击,史铁生想到一死了之,但在母爱的召唤下,在他参透命运生命的真相后,他选择直面人生的苦难,用写作来充实生命,晚年他又罹患尿毒症等多种重病,他却自嘲“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依然笔耕不辍,完成了多部有巨大文学价值的散文集、小说集,他的《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等等思想艺术价值极高,获得评论家的诸多好评。史铁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在漫长的轮椅生涯里至强至尊,一座文学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一种千万人心痛的温暖,让人们在瞬息中触摸永恒,在微粒中进入广远,在艰难和痛苦中却打心眼里宽厚地微笑。
“穷而后工”的事例不胜枚举,在此不一一赘述。杜甫说“文章憎命达”,清人赵翼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晚清诗人文廷式也说,“生人之祸患,实文章之幸福。”人生遭遇的不幸,会增加诗料,增加文学作品的厚重感与质感,看这些人生坎坷、生活困顿的文学大家的经历,读他们的诗文,我们只能叹服那一个个饱经忧患却又无比坚强的灵魂,只能在这些伟大的艺术品面前叹为观止,只能如饥似渴地从这些文化英雄的事迹中汲取养料,以滋养日渐枯瘦无趣的灵魂。欧阳文忠公的“穷而后工”的确给了后人太多启迪。
作者简介:石艳霞(1990— ),女,就职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中学二级,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地址:武汉蔡甸区博学路10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联系电话:13035133756,邮箱:29580237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