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语文课“前三分钟”,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期   作者:陈兰芝
[导读] 诗歌鉴赏是诗歌学习的基本能力,是初中诗歌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陈兰芝
        新都区金都中学  四川 成都 610500
        摘要:诗歌鉴赏是诗歌学习的基本能力,是初中诗歌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绝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的通行做法。这种根据教材安排进行的教学,具有较强的间断性。而能力训练需要经常性进行,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这个环节,常态化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是很具建设性的。本文作者旨在探讨语文课“前三分钟”进行诗歌鉴赏能力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前三分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所谓课“前三分钟”,指的是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利用起初三至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上讲台对着同学和老师就相关内容进行交流、发言的教学活动,是教师用于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
    从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课“前三分钟”作为一个平等互动的平台,非常有利于学生直抒胸臆,表达出他们的内心冲突和困惑。课“前三分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为他们找到心灵倾诉的机会,使被人理解成为可能。恰当地安排组织好这一活动,学生会越来越喜欢和珍惜课“前三分钟”,活动质量也会日益提高。
    课“前三分钟”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本文就诗歌鉴赏这一版块作相关分析阐述。
    诗歌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诗歌鉴赏存在许多不足,从阅读和写作的角度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即第一:学生读不懂诗歌或理解有偏差;第二:学生读懂诗歌了,却不知从何下笔。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训练这一知识重难点之外,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诗歌鉴赏也是辅助教学的有利手段。
    当然,想培养学生一种能力,没有一种天天坚持的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所以教师要把课“前三分钟”纳入整个语文教学的系统教学中,使之有合理的时间安排、有明确的计划、有相应的阶段目标,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诗歌形象鉴赏。
        诗歌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人物形象、事物形象。
        1.诗歌景物形象鉴赏主要是诗歌意象鉴赏。意象,就是沾染或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课文《沁园春·雪》、《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都涉及很多需要掌握的重要的意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好教学示范。例如以《沁园春  雪》为例,对“雪”这个意象的赏析,可着重赏析直接色彩词:“银蛇”、“蜡象”;间接色彩词:“冰封”、“雪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体会画面美。在描绘画面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丰富想象力,提高语言的品味能力。这样学生对于写景类的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关注诗歌的意象,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中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课前三分钟学生就利用教材和其它阅读材料,自主选择写景类的诗歌进行诗歌意象鉴赏。刚开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觉得一首诗歌好多地方都要讲到,想讲得面面俱到,结果没有重点,详略不明显,也比较浪费时间。教师要做好点评,抓住亮点,鼓励学生,并提醒下一次鉴赏的学生注意的方面。

慢慢地学生鉴赏的方向就更清晰了,也形成了一些套路,由意象—意境—情感。
        2.诗歌人物形象鉴赏要关注诗中人物的身份、特点、喻义等。可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也可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甚至天气特征等。教材《天上的街市》中的“牛郎、织女”,《回延安》中系列人物都可以作为教学示范。
        3.诗歌事物形象鉴赏可关注物象的光、色、形状、声音以及描写用语的色彩等。
    在语文课“前三分钟”鉴赏诗歌形象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和练习加以巩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意识地积累许多特定意象以及所代表的情感,更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准确理解。
        二、诗歌语言鉴赏。
        诗歌语言鉴赏包括诗歌字词推敲和诗歌语言风格鉴赏。
1.字词推敲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 、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其次,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的方法,并特别注意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情况。
        学生在推敲字词的过程中,就间接地积累了写作语言,有利于学生对于语言的品味和领悟力的提高,对学生的作文写作有极大帮助。
        2.语言风格
        学生必须识记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特点,如: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自然等。
        在语文课“前三分钟”这个环节,教师给学生以适当规划和指导,诗歌语言鉴赏就会成为语文课“前三分钟”一道精美的点心。
        三、诗歌技巧鉴赏。
        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所使用的各种手法,大体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
        再以《回延安》为例,信天游的独特形式,加之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渲染力与感染力。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诗歌的技巧就会时常出现在学生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鉴赏能力自然会得到一定程度地提高。
        四、诗歌内容鉴赏。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学生可以运用求学过程和人生经历来想象,还原诗歌中的思想内容,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沁园春 雪》中体现的作者宏大的胸襟与远大的志向,就需要读者反复鉴赏去体味。而语文课“前三分钟”就提供了诗歌内容鉴赏的难得机会。
        语文课“前三分钟”作为语文课堂教学辅助环节,通过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师生教学互动,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同时,原本死板生硬的文字也会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下变得生动有趣,富于情感。无论从阅读还是写作方面来看,都会让学生受益良多,也能让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功能真正落到实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