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芳
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第二小学
摘要:小学时期是学生们刚接触学习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是初步培养学生们各项能力的关键时期,所以这个时期的语文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们学习各类语文知识,还要在上课的过程中留出充足的时间来帮助学生们学习文章朗读,让他们在朗读文章的时候可以饱含感情。在上课的过程中小学的语文老师们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革新,让学生们多进行实践活动并对学生们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专业评价,让学生们通过小学时期的学习能够逐步养成朗读文章的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教学法;措施
1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语文朗读情况的现状分析
1.1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严重缺乏朗读时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时间为45分钟,语文教学的内容又比较多,语文教师为了能够将语文教学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成绩,就不得不压缩小学生语文朗读的时间,例如原本每堂语文课至少要保证学生具有10~15分钟的朗读时间,但是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语文教师大大压缩了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朗读的时间。再加上一些学校并没有早读的习惯,学生朗读的机会更少了。长此以往,小学生由于缺乏充裕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朗读水平直线下降,甚至丧失对语文朗读的兴趣。
1.2朗读方法单一,学生严重缺乏朗读积极性
在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训练学生朗读时,未能严格要求学生对朗读轻声、重音、变调、儿化音等进行掌握,导致学生的朗读效果不佳。尤其是在具体指导小学生进行朗读时,教师并未制订清晰明确的朗读要求,所传授的朗读方法相对单一。在小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仅仅要求学生能够流畅地读出来或者带有感情色彩进行朗读就可以了,没有结合朗读技巧对学生的朗读行为进行指导和评价。而学生本身对朗读也缺乏参与性和积极性,他们不愿意进行语文朗读,尤其是自己无法掌握朗读技巧难以流畅进行朗读时,每一次课文朗读都会让他们觉得很丢脸。在这一时刻,如果语文教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斥责朗读的同学,学生在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之后,往往会留下朗读阴影,甚至会丧失朗读的信心,进而厌恶语文这门学科。
2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2.1在课堂上做好示范帮助学生们提升能力
学生在小学时代身心都不成熟,思维方式和成年人不同,他们的很多学习过程都是通过不断的模仿老师来完成的。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做出最好的演示。引导学生不断学习老师的朗读的方式和情感表达。在做示范的过程中,需要投入自身的情感,用带有真挚情感的朗读打动学生们,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深刻体会到深情朗读的神奇,由此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于水果的课文,那么在老师上课之前就可以为同学们布置一些关于这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们在课下的时候就开始预习课文,了解一些关于水果方面的知识。在课堂做朗读示范之前向学生们提出一些关于水果方面的知识,比如“课文中水果的是什么颜色的?你们喜欢课文中的水果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了解它吧。”在课堂上以可以提起学生们兴趣的方式进行开场,不仅可以提起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还可以让他们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更认真的学习知识。在老师示范朗读的时候可以结合课前提出的问题,在课文中相关的地方强调关于这些问题方面的读法。这样学生在学习老师朗读的时候就会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获得不错的学习成果。因为在课堂上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认真地学习老师的朗读方式,可以让他们避开很多错误的朗读方式,对他们朗读能力的提升十分明显。
2.2着重朗读教学,适当增加朗读的时间
首先让学生们理解到朗读这一步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通过让学生对课本内容展开朗读教学,并引导小学生感受文章的不同情感,进而提升小学生在读文章时体味文章所表达的意思。例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篇中,让小学生朗读文章同时,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出来感恩,引导小学生要对一些人、一些事表达感恩情感,增强了小学生了解历史文化。故教师进行朗读教学时,给予小学生适当的朗读和思考的时间,带领小学生分析问题,逐渐在朗读时得出答案。要注意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知道用什么语气和情感朗读,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选择朗读方式。教师在上课前要考虑和时间的分配,留多少时间讲课,多少时间给学生朗读,还要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这些都很重要。
2.3突显小学生的主导位置,变换的语文朗读教学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朗读,并在学生朗读前,给学生做正确的示范朗读,带领学生分析文章内容之后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语气朗读。例如,《金色的草地》中,可以让学生先大体看一遍文章,接着默读一遍,然后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教师给文章做示范朗读,小学生可以认真听听教师朗读时的感情、语气、语速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朗读,教师帮忙分析纠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益于学生的朗读素养。
2.4采用各种教学方式,触发朗读的兴趣
要知道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断提升需要长久的练习和积累,教师要多给学生朗讀的机会,通过多种有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语文朗读产生兴趣。例如,《地球爷爷的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也可以改编这个童话,让学生自由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更好的感受科学的神奇,顺便讲牛顿“苹果落地“的秘密,从而使学生理解地球引力,教师也可以用其他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爷爷“,如,打开水龙头,水会往下流等。此外教师除了示范朗读,也可以带学生一起读,同时开展一些关于朗读古诗词的活动,让学生会朗读并学会鉴赏,理解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而加强朗读。
2.5多实践加大对学生综合能力上的提升
小学的语文老师们如果要提升学生们的朗读能力就要从根本出发,在课堂上合理的分配学习内容,让学生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关于朗读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对于文章的朗读次数多了自然而然的就可以了解文章的内容,这对于老师的后续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生们进行朗读实践的时候老师务必要关注学生们实际的朗读情况,不能让他们盲目的自由朗读。比如,在朗读关于自然类的文章的时候,应该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欢快、积极的情感和语气,但是部分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出现了那种死气沉沉的表现的时候,语文老师要及时的对此进行纠正并进行朗读示范,或者可以加上配乐和身体动作。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实践及时的发现自己朗读时候的错误并通过老师的纠正和示范及时改正。
2.6完善朗读学习评价的机制
要想提升学生们的朗读能力就需要小学语文老师从自己开始改变,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并做出表率,同时完善对学生们朗读学习的评价机制,在评价的时候能够对学生们做出更加专业和具体的评价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具体到朗读文章的时候的重轻音、速度和句语句之间的停顿,并且如何修改。比如,在学生们朗读《观潮》这篇文章主要让他们感受潮来时的雄伟壮观,语文老师就可以在朗读开始时对文章的整体氛围做出铺垫,然后在学生们朗读完毕之后对具体的片段做出正确的评价,老师可以对学生读的片段如“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时的语气、语调和表情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如何修改,抓住潮来时的声音,形状变化。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来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从而达到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潮来时雄伟壮观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朗读能力是语文最基础的素养,故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不但要着重训练和培养基础知识,还有学生的朗读训练也要列入教学计划,要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做培养和训练,进而全方面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人全面发展。训练好小学生的朗读,不但能让学生理解学习文章内容,还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语言。
参考文献
[1]王莉琴.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新一代:理论版,2020,000(002).
[2]金云娟.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师),2020,0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