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铁飞
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中,浙江 诸暨 311811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课堂提问的几种方式,即推想式提问、归纳性提问、发散性提问、延伸性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提问 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力
培养新世纪的人才需要创新教育,改革传统的语文教育更需要创新教育。课堂教学作为语文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义不容辞地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任,特别是课堂提问更是担负着这个重任。如何使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简而言之,就在于语文教师恰当而巧妙的提出各种问题,诱导学生作答,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具体而言,语文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把问题目标指向教学的重点难点、思考的转折点、理解的困难处;问题要问在学生内心情感的触发点上,问在学生感受最深刻的方面,问在学生平时最关心的热点上。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在实践摸索,现初步归纳一下,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激发思维的提问方式。
一、推想式提问
这种提问的实质是促使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关键是合理。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推想出课文中没有写到的内容,从而加深和拓宽对课文人物、主旨的领悟。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穷困潦倒的于勒出现了,人物的情感顿时一落千丈,“全家唯一的希望”像美丽的肥皂泡那样霎时破灭,于勒又成了“这个贼”“这个流氓”。这时提出第一个推想式提问:“设想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了百万富翁的于勒会怎么样?”学生稍作思考,便纷纷回答。生1:俩口子会热情地迎上去,口里喊着“亲爱的弟弟”和他拥抱,然后菲利普太太会毫不吝惜她的赞美之辞,把于勒吹捧得天花乱坠。生2:我想菲利普会领他去看早已相中的豪华大房子,让于勒出钱买下来。生3:他们会马上郑重地向女婿介绍,这就是正直、好心、有办法的于勒叔叔。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接着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假如是于勒在卖牡蛎时认出了哥哥菲利普,前来相认,情形又会是什么样呢?”生4:如果于勒来相认,女主角一定会说:你认错人了,我的丈夫长得像你哥哥吗?长得像太多,但他决不是你口中的菲利普。生5:我想他们或许会喊船上的警察来,说这个人扰乱他们,多半是个流氓。学生在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中更加清晰地认识人物,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归纳性提问
提问的目的在于给学生的思维一个引爆点,使学生沿着问题的指向,深入到课文具体内容中进行归纳性分析,然后跳出课文,经过条分缕析,得出明确答案。在教学《故乡》一文中,鲁迅对故乡的景物共描写了三次:一是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二是回忆起得一幅神异的图画,三是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学生对于这些景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的、笼统的。于是我就此提出问题:“这三段景物描写,一在开头,一在中间,一在结尾。
“神异的图画”是过去,“萧索的荒村”是现在,“朦胧中的想象”是将来。作品为什么要安排这三次描写?大家能否结合课文具体归纳出几点呢?”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争着发言。生6:写“神异的图画”以此来对比“萧索的荒村”,突出“萧索的荒村”。生7:从“神异的图画”到“萧索的荒村”,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压迫下,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图景。……生8:写“朦胧中的想象”是为了反映我对现实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归纳性提问更好地引导学生思维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发散性提问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关键是要能够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想象等尽可能地拓展思路,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横向、或纵向的灵活而敏捷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假设。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更能凸显发散性思维的作用。如上次的《和你在一起》的命题作文,我让学生说说题目里“你”可以写哪些内容?学生认真思考后,给出各种各样的回答。“你”可以指人物,也可以指动物、植物。“你”可以指有生命的东西,也可以指无生命的东西。“你”可以指一本书,也可以指一杯咖啡。写人物时可以写身边的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也可以写某个历史人物、某个著名诗人、书中的某个主人公,甚至也可以写电视里某个人物。写动物时可以写身边的猫狗、写可以遥不可及的某种动物。写植物时,可以写自己种植的花草,也可以写荒山野林的一棵树,一株草。“你”还可以写电脑里的某个游戏,或者电视里某个节目,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发散性提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打开学生地思维空间。
四、延伸性提问
延伸性提问能使学生减少由于课文的写作年代偏早而造成的时代隔膜感,缩短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出来,在时空上做些拓展性延伸,注重联系实际来谈认识、说看法。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后,我提出了两个问题:唐雎是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在古今中外还有哪些善于辞令的人?请讲一个有关他的故事。第二个问题: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查找有关资料,说说战国时期的士指哪一类人?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在班上讲讲他们的故事。这两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他们或翻阅有关资料,或讨论某个人物的故事,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人物。再如教学《隆中对》一文后,可延伸阅读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通过课文与小说的比较,体会史传文学的特点。文本价值通过思维延伸的的方法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了无限的延伸,这足以见证思维延伸在语文教学中太阳辐射般的巨大作用。
总之,语文教师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只要教师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适当的引导,多提供一些展示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向“深山探宝”,品尝创新的甜美。渐渐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顾春淼: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