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期   作者:冯月红
[导读]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兴趣驶向和其他因素创设“课本剧”
        冯月红
        博罗县石湾里波水小学,广东惠州 516127
        摘要: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兴趣驶向和其他因素创设“课本剧”,同时强化“课本剧”与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契合度,满足小学语文科目教学要求,凸显“课本剧”实际优势。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展开研究分析,首先介绍“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之后阐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严防“课本剧”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使得小学语文教学高效稳定开展。
        关键词:“课本剧”;小学语文;应用研究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注程度也在持续提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与此同时,还需要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要实现以上目标,可以引导学生改编教材中的精彩片段,使课文更适合学生演出,进而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創造能力、活动能力、实践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一、课本剧的深刻内涵
        (一)对课本剧的内涵进行分析
在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学工作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需要通过课本剧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剧是通过戏剧的方式把课文中的内容以及相应的故事情节以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能够把握好文章的主题思想,通过自己的理解,把它变为动作和形态呈现出来。在表演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动作语言等方式更好地呈现。从狭义层面上理解课本剧,主要是把语文教材中的具体内容改编成相应的戏剧方式,但是随着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当前对于课本剧的范围已经拓宽了很多,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小品、朗诵和话剧等方式,把课内的教材内容进行延伸,通过自己的理解更好地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了表演,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二)语文教学中应用课本剧的理论基础分析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它主要是从人的智力发展来看,通过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重新的划分,对传统的智力研究理论进行突破。在多元智力理论下,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差异,不单单是某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不同智力的组合结构特点,特别是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追求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是把发展学生特定方面的智力关注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利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智力水平,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挖掘自己的特长,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采用课本剧方式教学,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特殊才能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能够把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设计和改编,通过在线的形式更好地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各方面智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水平和认知能力。
        二、课本剧表演在小学语文高年段教学中的应用
(一)选择课文,营造课本剧表演氛围
在课本剧的表演中课本剧的选择很重要。教材中的课文很多,要想保证课本剧表演具有趣味性,就要对要表演的素材进行筛选,好的素材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小学教材还是以启蒙教育为主,多是简单的古诗词和童话故事、爱国故事。在表演课本剧时,选择童话故事要比古诗词的效果好很多。例如可以表演狮子和鹿的故事,由一个学生扮演可爱的鹿,另一个学生扮演它的倒影。在表演过程中二人的动作同步,更能体现表演的趣味性,另外再由一个强壮的学生扮演凶猛的狮子。表演时要表现出鹿对自己美丽鹿角的洋洋得意,也要表现出狮子猎杀鹿时的紧迫感,鹿在脱险后对美丽的鹿角和不满意的四肢感受的转变,这些都要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丰富的话语,将师生带入角色。通过对课本剧的表演,让师生对这个故事背后蕴含的哲理有自己的理解。
(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有好动的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语文课堂的教学是有多种形式的,教师应该抓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行为特征,将课本内容与生活中的事例结合起来。在讲解课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动起来,让学生参与到对人物的模仿中。在教材中可供模仿的片段比比皆是,学生通过对课本人物进行模仿,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有一种成为学习主力的感觉,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本剧的表演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加入自己的理解及情感的处理,使表演来源于课本又不同于课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作为导演进行主导,也可以作为演员参与表演,通过不断地对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推敲和再加工,完成对课本剧的表演及创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结语
教师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尝试将课本剧表演的教学方式引入其中,不仅能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与此同时,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小学生受年龄因素的影响在表演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培养小学生表演能力的同时,深化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确保小学语文整体教学目标能够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冯颖.浅析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
[2]左永娟. 课本剧:“演”出语文之美——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编演课本剧[J].语文知识,2017,(12).
[3]贾飞雪.戏剧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戏剧,2016,(09).
[4]刘晓东. 编演课本剧——激活小学语文教学源头之水[J]. 华夏教师,2014,(02).
[5]任冬仙.试析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用[J].读写算,2015,(10)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