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坤 王振霞
河南省鹿邑县西城中学 477200 河南省鹿邑县高级中学 477200
体育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使之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条件,更能够在教育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交往与合作的能力等。基于核心素养体系和体育学科价值,体育教学应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以及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的思想,将课程目标具体化为每堂课的学习目标,综合体现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通过实现每堂课的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形成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形成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学科知识和学科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两翼,知识是形成素养的载体,但不能直接转化为素养,体育学习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主要路径。
体育课程作为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教师应把课程知识和技能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健身知识技能,并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健身、健心、育德、个体社会化、体育实践与创新等方面的培养。学生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掌握健身知识技能,满足学生参与、健身体育活动的需要。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感受运动乐趣、体验成功,获得自尊、自信、形成意志力,愉快地投入学习生活。
二、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方法
体育课程作为学生体育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作为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
2.1学生体育感情与品格的培养方法
体育活动既是身体活动,也是一种感情体验,积极的感情体验有助于体育品格的激发和形成。(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运动技能的教学与学生的情意发展(情绪、态度、价值、理想)有机结合,以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幽默有趣的语言激励、因人而异的练习方法、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等环节,从感情的倾向性和稳定性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以提高实践能力。(2)从活动内容上讲,娱乐性、团体类体育项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挑战类体育项目如田径的耐久跑,能否积极参与并在遇到极点的时候依然坚持,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2学生运动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方法
学生的运动能力与习惯的形成主要集中针对基本运动能力、专项运动能力和坚持锻炼运动习惯等方面。(1)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小学教学趣味化,初中内容多样化,高中教学专项化的特点。以学习技能为主导,增强学练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运动习惯培育是一个动态发展、长期培育、多方协同促进的过程,这不仅与体育教师的引导有关,也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要强化体育课堂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作为家长要密切配合学校的体育工作安排,自觉督促学生完成体育家庭作业,真正做到家校联合共同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
2.3学生健康知识提升和行为规范方法
学生健康知识的提升与行为的规范主要集中在让学生懂得科学的健身方法和有利于维护健康的行为上。(1)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对健康知识的渗透,渗透什么,何时渗透,如何渗透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也要善于抓住学生活动中一些危险行为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并引导学生在进行课内外体育活动中都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学生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且反复地以多种形式引导。例如上课前的学生服装检查、见习生的安排、准备性热身活动以及运动后的整理活动等常规性的环节不能轻视和忽略,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意识和习惯。
三、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途径
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多元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学校,要以学校体育课堂为主要阵地,同时充分发挥课余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在落实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1体育课堂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体育教育教学规律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完整的学年计划、单元计划以及课时计划,是学生通过系统的体育学习活动进行学生感情体验、学习体育健康知识、运动技能、锻炼方法、品质形成等主要场所。因此,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狠抓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将核心素养培育贯穿到体育课堂之中,保证学习体育学习质量。否则,学生规范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就难以得到保障;体育情感、体育品格的形成难度也会增大;运动能力、运动习惯的培养更是很难实现。
3.2 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课堂教学学生集中,练习器材和活动空间有限,而课外体育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可以弥补体育课堂练习密度上的不足,是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课外体育活动更加体现自主性和灵活性,学生的主观意志可以得到尽情体现,活动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发挥,对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调动体育参与积极性、巩固运动技能以及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等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在时间和质量上确保课外阳光体育的开展,对弥补课堂之不足将发挥重要作用。
3.3校园体育比赛
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可以全面检阅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增进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为学生展示自我、为集体争光、增进体育交流提供了平台。通过体育竞赛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加到比赛中,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规则意识、公平竞争、团队精神、意志品德等,既达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董翠香.核心素养向导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9(10)
[2]陈辉,杨远飞主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指南[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
[3]于素梅.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育[J].中国学校体育,2016(7):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