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钰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 030006
摘要:自古以来,文人画都是中华艺术史上乃至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如此,在中外绘画艺术史上更加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由于不同时期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因素发展程度的不一致性,因此文人画与院体画在各阶段也呈现不同的状态。纵然使得文人画的思潮与风格在各朝代体现的淋漓尽致。本文通过从文人画的发展历程入手,对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进行论述。
关键词:文人画 发展历程 士大夫
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在《画禅室随笔》中提及“南宗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 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唐代王维视作其真正意义上的创始者,称之为“南宗之祖”。“士大夫绘画”自古以来特指一些在官场失意的官僚及其作品。
士大夫多指对社会压迫和腐朽政治嫉妒不满的失意官僚,他们退出仕途之路,隐居山林开始抒发情感的田园生活。士大夫们遵循“逸品”“士气”的尺度,大多以花鸟、山水、四君子题材为主要对象。画面中讲求笔墨,注重传神,抒发个人情感,追求“意境”,即:心境是否超前于表现的历程。
一、魏晋南北朝--萌芽期
汉末魏晋初期,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经济衰退,诸多艺术家迁移到南方,画家汇集于此也使得这里艺术有了自身独特风貌。魏晋时期发展了汉末“生不极莽,死乃崇丧”的察举孝廉制度,最终形成了士族制度,文学绘画艺术浮出水面,孕育了诸多艺术家和文学家等。
顾恺之在其所绘《洛神赋》一图中,描绘了曹植和洛神二人的美好爱情和炙热的情感,紧密结合“传神”“以形写神”等理论,创作过程赋予一定的美好想象和自身的主观意识。文人思想的萌芽也体现在宗炳所著《画山水序》和王微所撰《叙画》中,将“卧游”“畅神”作为山水画的最终目的和准则,这些理论观点侧面突出了深刻的文人画思想。《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也可作为这一朝代文人画存在的案例进行佐证。
二、唐代--滥觞期
经历魏晋时期的战乱,唐代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显著提升,无疑促进唐代绘画艺术的繁荣,唐代绘画在我国艺术史上扮演着承前启后的角色,是自古以来不可磨灭的一束闪耀光芒。
唐代王维在其理论著作《山水诀》中曾记载“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并且创造了“破墨山水”[ 宗炳,王微.《画山水序》[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赵孟頫曾评价王维“王摩诘能诗更能画,诗人圣而画入神。自魏晋及唐凡三百年,惟君独振”《辋川图》中阐明“畅神”“卧以游之”等理念,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自古以来成为世代文人画家在创作时所遵循的标准或将它作为文人的宗旨。张璪曾阐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谓一幅优秀的作品必将离不开主客观的有效结合。
三、五代两宋--发展期
五代处于封建社会的后期,皇家贵族对美术的需要,统治阶级的热爱使得文人士大夫不断发展成熟。宋代经济政治较为稳定,画家云集于汴京。由于宋代绘画和各阶层的紧密联系,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宫廷绘画深受百姓喜爱,地位显著提升。
郑思肖、苏轼、米芾等人都是五代两宋最具影响力的士大夫。他们大多情况下寄情于景,借景抒情,不完全拘泥于形似格法。取材于梅兰竹菊,加以表达其高洁简傲的品质,文人画家赋予其高度的道德观念和标准,因而被称为“四君子题材”。其中,文同诗书画印样样兼具,善画竹,深得竹之理,曾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与顾恺之出发点相类似,注重“神似”的传递,提倡“得之于象外”,表现取代再现,象征取代机械式模仿。
四、元代--成熟期
元代建国之际,为了满足蒙古族发展,元蒙政权实行的民族歧视制度导致中原士大夫内心愤怒不堪。在官场不受重用的士大夫们内心产生强烈变化,于是隐居山林,不仕元政。中原士大夫们善于诗、书、画、印结合,取材于山水、花鸟,将情感寄托于笔墨,通过诗文书画聊度岁月。
赵孟頫是元代标榜“古意”画风的开拓者之一,也是元代文人画影响至深且为明清文人画奠定夯实基础的艺术创作者。他曾提出重要理论“法古”“复古”,而具有“古意”,取法唐人,对其笔墨技法的赞扬和继承,推崇主客观结合、再现和表现结合的创作方法,追求笔墨的韵律感与物象的形式感,重视其神韵和意境,从而抒发自身主观性情。钱选追求画中的“士气”“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元四家”的画风是明清两代文人画发展的一代宗师。
五、明清之际--极盛期
明清时期市民们的绘画意识和审美意识的进步,木板年画或民间艺术的渗入促使明末直到清末独抒性灵的文人画家群体逐渐壮大,树立明清之际屹立不倒的绘画旗帜。
明代“吴门四家”的自身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于是隐居山林、悠游林下,将情感寄托于田园,最终只好以诗书画印自娱。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 石涛.《石涛画语录》[M]. 西冷印社出版社 ,2006.
]中提到“有我”和“一画”的观点,“有我”即批判一味的模仿,主张推陈出新。“一画”指在创作中面对客观事物切忌纯理性的观察,物象应经过大脑的主观加工之后呈现在画布上。石涛坚定不移地强调“我自用我法”,提倡绘画必须遵循表现与再现相结合的遵旨。
六、近代--延续期
近代,一些青年画家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先进的艺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绘画艺术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大胆采用色彩和水墨的结合,产生了朝气蓬勃的艺术效果。此外,将书法、篆刻集于一身的赵之谦,造就“拙逸”风格,在绘画艺术创作过程中抒发自身情感,托物言志。吴昌硕以篆书入画的独到之处深深影响着后世艺术爱好者,遵循“重气韵,形次之”,“以书入画”,笔趣胜过物趣,绘画充满书法韵味。
结语
中国自古以来绘画艺术得到显著提升,元代士大夫们写“胸中逸气”,强调笔墨情趣和主观情趣的表现。各朝代都有其特有的绘画风貌,正如郑板桥所言: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最后到达“手中之竹”。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只有我国艺术境界不断升华,自身艺术修养才可得到效塑造。
参考文献
[1]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5.
[2]宗炳,王微.《画山水序》[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3]石涛.《石涛画语录》[M].西冷印社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