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
山西大学 030006
摘要:在明代西方艺术随着传教士逐渐传入中国后,中西方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发展到近代的艺术更是有融合之势。作为岭南画派的陈树人更是能在传统技法上别出心裁,运用一种几何形式的构图方法进行作画,既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又有西方前后空间层次的体现,使得作品画面具有画眼,构图独辟蹊径,富有新意的特征。本文主要根据陈树人的作品归纳出四种类型的构图样式,以探析其对传统构图形式的革新意义。
关键词:几何式构图;革新意义;陈树人
构图作为绘画中囊括各种要素来构成或者组织画面合成一个完整的集合体并最终形成作品,是对画面谋篇布局的重要形式。一般而言,绘画中的构图与画面比例关系密切,构图对艺术作品整体画面呈现的形态起决定作用,虽然有些画面运用不同的技法或形式,但最终都会有着殊途同归的作用。例如西方的构图方式较为多样,最常见的以“S”型、“C”型、三角形等构图为多,但西方构图更多的体现出追求的是一种稳定均衡、突出主体的构图模式。这与中国构图方法形成很大的不同,中国构图更多的是追求一种“三远法”构图方式,这是北宋画家郭熙《林泉高致集》所提出来不同构图角度,“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即高远、平远、深远,这也与中国传统绘画中运用独特的一步一景式的散点构图有关,而其都带有“远”字,也与古人作画时心灵上的阔达、避世的情怀有关。中国传统的艺术家对于自我的情感表达是尤为重视的,画面内容更多是表现大山大水的世外桃源之景,观之好似随着画家一起远离喧嚣的现实世界,游走于山林之间,感受自然,抒发自我的阔达。
一、全景式构图
首先是比较传统的全景式构图,尤其在山水中最能体现,画面前后空间感强,不再像传统山水画般没有地平线。这种空间感也是模仿西方绘画中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而成的。有些作品还融合了传统绘画中“一河两岸”三段式的布局方式,让画面更添简洁美。如1928年陈树人所作的《寒湖归棹》(西湖两题之二)、1934年的《后湖柳色》(冬景)等,他将所观察到的自然风景尽收画面,更好再现出物象的整体风貌与辽阔。但陈树人并没有局限于此,他逐渐在模仿中西方的基础上创新出新的构图样式。
二、一分为二式构图
除了传统的全景式构图,陈树人作品中还运用一种一分为二式的构图法,利用中分线、对角线划分画面。画面内容集中在了一角或一边,有横向分上下两部分的,例如陈树人在1926年作的《高柳晚蝉》,疏密对比强烈,整个画面内容集中在了上半部分,一繁一简,更体现出树木的质感与茂密。还有一种是纵向分为左右两边的,例如陈树人1943年所作的《丝瓜》,利用丝瓜和枝干将画面稳定均衡的中分,形成一种对称的美感。最后就是斜向呈对角线形式的构图,如于1934年所作的《天竹》,枝干倾斜逸出,增加画面的纵深感,达到扩大画面空间的效果更耐人寻味。这种布局安排明显受到日本画家竹内栖凤、山元春举的布局方式。如其所作的《落矶残雪》,这是他早期还处于模仿阶段的绘画作品,能看到山元春举的《落矶山之雪》的影子,画中利用朦胧的云气将画面分为两部分,左上角的山峦与右下角的树木山石形成呼应。
这幅作品虽然有流于单纯模仿形式之嫌,但在当时刚刚接触西方和日本绘画的留学生,对于迫切寻求中国绘画的革新渴望是可以理解的。陈树人的绘画发展到后期逐渐形成的新画法,更加均衡、稳定、呼应,而这一均衡离不开他画面中诗书画印的结合。例如1925年所作的《斑鸠》,画面主体集中在了上幅,只有两枝枝杆自由生长,左下方留有大面积空白,陈树人便题诗一首,既起到平衡画面作用又与画面内容呼应。
三、截景式构图
第三种是截景式的小景构图法。中国传统的绘画无论是用笔用墨还是空间安排都非常注重虚实浓淡变化,形成一种“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虚实处理方式,虚即为空白或稀少之处,实则为饱满、繁多之处。通常古人的处理方式以计白当黑、以虚代实为主,而这也是受到道儒释影响下的一种无笔墨处见妙境的空灵、旷远之境。陈树人的绘画作品尤其在后期,更多的是形成一种截景式的构图方法,取景造意更偏小幅。以特写的方式形成上不留天,下不留地,只取中间最有生趣、最精彩的部分,而其余舒展延伸出去的部分增加了画外意,给了欣赏者想象的空间。如他在1946年所作的《紫藤飞鸟》,画中花团锦簇,一只飞鸟好似受到惊吓急急飞走,极具故事性。再如陈树人1948年作的《秋色》,截取纵横交错而又有秩序感的枝干构成画面主体,其中一枝上还落有螳螂作点缀,它挥舞着前肢好似正准备捕食,精致有趣。
四、字母式构图
最后一种是运用字母形式的构图法,如Y、V、X等,尤其X形运用较多,利用枝干作为主线构成画面框架,贯穿连接,长长的枝干将画面划分为三个以上的区域,起到分割画面的作用。最终呈现出面积不均衡的几何图形,形成一种几何形的构图方法。主体在画面中的布局大多安排偏在一边,留出大量空白部分加鱼虫飞禽点缀均衡,如1942年的《红棉》呈Y形、1936年所作的《岭南春色》呈V形、1929年的《芦汀雨过》呈X形等。画中内容并不繁杂多样,更显开阔简洁。在形式趣味上,由于陈树人对以线构成的几何结构有特殊的偏好,以致他在很多作品里都表现出用线对碎石或有石头砌成的台阶道路不厌其烦的处理。他利用山石将画面分割成不等的几何形,这类作品经常是在写生收集素材的基础上,再回到画室来完成的,画中的线条与写生簿里的线条非常接近,这样处理的效果既没有偏离传统文人画的线条特有的韵致,又没有像西画那样将风景(主要是山体)的细节给予充分的表现,而呈现出一种轻松的笔法,淡淡的敷色虽然类似水彩表现,却也收获一种清新淡雅的趣味。如1943年《夔门秋色》、1942年《剑门关内》等,都有直线分割的意味,山石也作几何形结构的简化,简洁的线条分出画面的前后层次。日本鉴赏家须弥合郎曾经称赞他的画是“妙处在白纸”。
结语:
纵观陈树人的作品,无论是描绘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的绘画,都可看出他完美融合中西方的构图形式,利用主体造型分割画面,局部特写,突出主体。这也体现出他对传统文人画线条的重视和留白的运用,利用简劲有力的线条营造疏旷幽远的意境。陈树人在谋篇布局上更趋简练,运用删繁就简的形式表现画面,形成了具有几何形式美的构图方法。塑造事物形象也没有太多反复晕染、没骨画法上色或复杂多变线条塑造质感,更多的是运用寥寥数笔表现事物的情态,既有西方的写实主义又有中国的意象表达,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渭渔,郑经文.陈树人的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2]陈真魂主编.陈树人年谱[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
[3]彭修银.日本近现代绘画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刘婷,山西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美术学专业(1993.06.08),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西省太原市,学历:研究生,职称:无,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