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中学体育高效课堂的组织与构建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曲学锋1范忠杰2
[导读] 体育作为一门关乎学生身心素质的学科越来越受到师生重视,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愈加明显。
        曲学锋1范忠杰2
        1.山东省莱州市郭家店中学,山东烟台   261400;2.山东省莱州市郭家店镇中心小学,山东 烟台261400
        摘要:体育作为一门关乎学生身心素质的学科越来越受到师生重视,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愈加明显。中学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的主导者,理应思考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文章结合中学体育现实教情,提出打造体育高校课堂存在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教师开展高质量的体育教学活动提供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体育;高效课堂;组织;构建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需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基础体育素质与能力。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具体的体育知识,还包括体育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需加强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将核心素养理念渗透在教学课堂中,促进高效课堂的组织与构建。
         一、核心素养下中学体育高效课堂组织与构建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教学观念守旧
        当前,许多中学体育教师的观念尚未实现转型,教师对体育核心素养的理解不够全面,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导致体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不足,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师只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安排的内容学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不足,难以体现核心素养理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培养计划了解较少,只能跟随教师的教学设计开展体育活动,学习的连贯性不足。
        (二)学生缺乏定期锻炼的习惯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学生的日常生活被网络占据,许多学生长时间不走出家门参与体育锻炼,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学生缺乏锻炼习惯,这导致他们对体育课较为排斥,在体育课上不愿意主动配合老师开展教学活动,体育课堂氛围沉重。
        (三)课堂开展方式单一
        首先,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体育课堂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缺乏参与感。其次,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减弱,仅观看一次演示难以完全记忆关键技术点。在自由活动环节,学生由于对基础知识与体育技能的掌握不够全面,难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而是重复错误工作,巩固错误技术点。学生努力参与活动却难以达到学习效果,学习信心逐渐削弱。最后,部分教师缺乏信息化教育思维,在教学中忽视信息媒介的作用,信息媒体的利用率不高,学生只能通过传统途径了解体育知识,学习面不够广泛,个人学习需求也得不到满足。
         二、核心素养下中学体育高校课堂组织与构建的策略
        (一)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师是体育课堂的指导者,也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在提升学生体育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学教师需加强对学生体育兴趣、基础能力的研究,树立明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例如,教师在课前通过QQ、微信向学生传送教学计划,使学生了解体育课的大致教学过程及不同教学环节的主要目标。学生阅读教学计划后向教师提出个人的意见与想法,对教学计划进行微调。教师不仅要设计短期教学目标,还要从宏观角度设计长远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坚持体育锻炼的动力。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参与感提升,感受到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更愿意主动配合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积极学习体育技能与知识。
        (二)加强指导,培养习惯
        核心素养理念下,高效体育课堂的组织与构建需要教师深度参与。教师给学生提供正确指导,学生才能在正确的体育锻炼道路上越来越远,避免陷入自己胡乱练习却不见成效的误区。为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指导,教师需了解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状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了解不同学生个体喜欢的锻炼方式,将这些锻炼方式融入体育课堂中。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各类体育器材,使学生充分了解各类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规避体育锻炼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培育学生防范体育锻炼风险的意识。
        此外,教师要利用群体特性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例如,要求学生组成锻炼小组,每天完成一个小组体育锻炼任务,由组长统计小组成员完成体育锻炼的状况。教师还可设计具有集体性的体育任务,如要求学生共同参加跳大绳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学生在与同学团结协作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在他人的监督下养成锻炼习惯,这对他们个人体育能力的发展有所助益。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还可利用信息软件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如给学生设定硬性指标,要求学生每天参与户外活动,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相应步数,通过运动软件上的记录了解学生参与锻炼的状况。学生在运动软件中相互比拼,竞争意识强烈,坚持运动的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三)丰富教法,激发兴趣
        丰富的体育课堂教学方式能满足学生差异化的体育锻炼需求,还能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体现核心素养理念下因人制宜的体育教学方式。例如,面向喜欢集体运动的学生,教师为他们设计接力跑、五人篮球赛、跳大绳等团体性活动,满足他们融入班集体的需求,同时在班级内形成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培育学生较强的体育精神。面向喜欢独立行动的学生,教师则要求他们利用体育课堂时间自行研究部分体育项目的技术点,归纳、整理自己获取的体育知识,在班级内其他同学面前展示独立学习的成果。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学习成果的过程也是检验自学效果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具有交互性,能使性格内向、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逐渐融入班集体,拉近他们与其他同学的距离。
        综上所述,中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并领悟体育精神的内核。教师应当将核心素养理念渗透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展现现代化中学体育课程应有的风貌,为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服务。


参考文献:
[1]何佳.核心素养在中学体育中的培养策略[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14(14):158-159.
[2]张文元.体育游戏对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性探析[J].新课程,2020,(27):32-33.
[3]倪瑜.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智慧,2020,(14):135.
[4]王峰.谈体育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4):200-201.
[5] 杨矞.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20(12):167-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