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苑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已经有五千年之久,这是中国历朝历代众多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传统文化不仅仅存在于文章典籍之中,更多的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中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值此党中央大力加强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际,我们应该合理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在培养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思政教育、传统文化、道德建设、价值观念
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忠恕、孝悌”优秀品质都是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些都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建设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中对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重要的论述,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的引导当代大学生建设“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任务。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他对关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性
(一)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优秀传统文化早已蕴含了许多的精神财富和民族智慧,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新时代快速发展的洗礼之后,仍然光辉灿烂,永不褪色。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历史发展相契合,为保证中华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着手落实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相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处是历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所作的各种我们现在称之为国学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它蕴含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生存智慧、文化观念、哲学思想以及伦理道德,它们既代表了丰富知识的完美结合,同时还深藏人文底蕴的内涵。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养料对当代大学生打好学业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还包含着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和谐精神。道德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充斥了整个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大局中,当代大学生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而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帮助避免大学生产生错误认识,避免被不良的文化观念所冲击。这种方式来唤醒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让他们在时代变局中依然健康的成长成才。
(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必须要符合时代提出的最新要求,具备带动时代发展和前进的能力。当代大学生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高校的人文知识的科学教育下和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家庭的传统教育方式以及党的大力支持才能有效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时刻听从和遵循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指导,才能发挥出自身独特的魅力并且能长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留下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当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提倡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日渐融合的过程,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并逐渐发挥作用的伟大实践过程。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渗透力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关精神方面的内容博大精深,拥有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和积累,通过历史典故和人物传记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传播,有着很高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中国人都被经典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而深深吸引,成为了代代相传的家族训诫。用这种生动的文化传播方式带进大学生的思政课堂中来,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大学生在积极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的同时也会带动其他相关教育,这样既提升了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积极主动性,也检验了思政教育本身的渗透能力。
(二)大力弘扬并且传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着铮铮铁骨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古到今中华民族的英雄从来不怕牺牲。例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古诗句流传至今天仍然触动人心。再看今朝,“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我用生命捍卫守候。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祖国山河一寸不能丢。”这是高原边防官兵喜爱的一首歌。这是2020年6月,四名边防官兵用生命捍卫祖国山河而英勇牺牲,英雄虽已离开我们而远去,但宝贵的精神和永不屈服的形象永驻国人的心中。传统文化中给予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生动具体的,使他们对国家有着荣辱与共的民族精神。
(三)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提升
传统文化一直秉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道德要求,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诸子百家都在引领着人们进行自我提升,修身养性,完善人格。在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专业素养、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入手进行深入影响,使大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自觉维护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形象,努力塑造高尚的人格修养,进而达到全面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当前的中国多元的价值观念并存于世,当代大学生都正处在了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一些不良价值观念容易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由于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交流的声音日益增多,一些西方腐朽思想变换多种方法侵入到高校校园,对大学生培育正确“三观”造成了严重困扰。许多大学生日益崇尚拜金主义,价值观念极度扭曲,错误认为“有钱就是一切”,一味贪图短暂的金钱利益,荒废了学业,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大学生没有把根扎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传统国学经典是中国人精神的根基,也是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
从西方传来的快餐文化和新型社会思潮与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相比只是昙花一现,只有扎实的国学根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的全副武装,才能够学会主动抵制外来文化的不良诱惑,才能吸取和挖掘有价值的西方文化的精髓之处。
(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习近平提出要求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任务,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来的发展并不断的创新升华中,加入了许多的关于思想教育的内容。 高校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努力实现育人的目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后,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逐渐增强了大学生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创造了更多优良的条件,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所以,当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教育中,开创了各种模式翻新的校园文化课,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后起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作用。
四、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繁多,既有古代先贤留下的人生哲理、还有科学发展的知识、审美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软实力的新元素。中国许多高校对于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一直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和学生对考试分数过于重视,有一考定终生的旧思维习惯,缺乏钻研论证的研究能力。思想教育的理论高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出现隔阂,道德教育变成了客观存在物,毫无实际作用,而且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化,没有创新意识,道德教育变成了单纯形式不能收获实际效果,所以整体上德育、智育出现了被逐渐忽略的状态。今天就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来填充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不足之处,注重科技知识学习的同时,不能忽略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
(二)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四个自信”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民族自信心,民族自信心的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乃至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来源,因此我们必须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最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文化传承和创新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四大基本职能之一。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地,是研究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发展先进文化要不忘本来,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思想和道德精髓,同时面向未来,吸取外来文化促进创新发展,有效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三)帮助大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淀而形成的极具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的文化,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本质上的不同。现如今,我们所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传乘于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对于价值观的确立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首先要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来看待世界的变局,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其次还要树立人生观,因此各大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在读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为之灌输正确的思想,以各种形式促进大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便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除了宣传“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之外,”还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终达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效果。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需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在让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保障其思想发展的正确性。
(四)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五、有些消极甚至是负面的外来思想侵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的年龄和心智都处于敏感时期,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处理方式无疑就是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相结合。在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因素,讲述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和古代经典文化,以期最大化的激起其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抵制消极的外来文化,清楚的了解自己国家的强大和兴盛。
结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永久的凝聚皆是因为文化的力量, 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每个华夏儿女的血液当中,使我们从骨子里就带着一股硬气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中国人对华夏文化同源同宗的强烈认可,坚强的中华儿女经历了从保家卫国的舍生忘死到建设新中国的坚持不懈,延传今日,中国走进了新时代,并以最快最稳的速度不停的超越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主体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是永不过时的。在今天这个科技腾飞的时代,传统文化更应该被重新审视和挖掘。
不同时代造就出不同的人,当代在各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多数都是出生在21世纪,所以被称为“00后”。“00后”从一出生就生活在不愁衣食,经济发达的时代,他们的生活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十分丰富,还能够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下接受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修养。但是,伴随着他们成长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的经济一块来到中国的多种多样的外来思想观念,当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中国社会前期的考验,也不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在各种新思想出现的时候大学生的判断容易出现偏差,部分人因政治立场不坚定而出现迷茫,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出现利己和拜金主义的倾向,这是严重的传统文化知识缺失的现象。针对现在这一现象,所以对于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的结合尤其重要,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养料正是当代大学生所缺少的信仰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年版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社:人民日报,2019.03.19(001)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9年版
4.谭娇艳著:《略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对
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37)
5.刘佳欣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硕
士毕业论文;西南科技大学,2019
6.马小红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及路径》[J].浙
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