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真
广东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座谈会中提出课程思政以来,高等院校作为思想意识建设的高地,要发挥引领的作用。基于高校英语课程的特征,本文主要探究如何将课程思政与情境教学融入到高校英语课程中。
关键词:课程思政,情境教学,高校英语专业课
1 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我国高等院校思政座谈会议中提到,“高校要合理地、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各类型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高等院校作为建设意识形态的高级场地,要发挥引领价值的作用。”且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倡 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 自 由、平 等、公 正、法 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清了思路,也进一步为思政教育提出了指导原则(冯留建,2013)。
“课程思政”在大学中的应用意义重大。大学阶段是学生走进社会的最后一站,同样也是学生的人格和三观定型阶段。“课程思政”打破了传统的禁锢形式的思想政治课堂形式,有效的扩展了教学内容,使得教学载体也更加创新,“课程思政”是一种创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阶段通过“课程思政”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形成,可以有效地推动思政教育的转化,促进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建立的结合,引导大学生的独立型人格的塑造,加强的高校德育,最终实现育德立人的目的。
2. 情境教学法
针对“情境教学”(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的涵义,古往今来,各位学者各抒己见。本人综合近几十年的文献资料,得出以下几种“情境教学”(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的涵义。
首先,“情境教学”(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学模式来讲,Brown等人(1989)提出了情境教学模式是传授知识的最好方法。于兰(2011)提出情境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为基础的。李吉林等人(2000)认为情境更偏向于直观的教学模式。其次,“情境教学”(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教学组织方式。吕文静(2009)提出关于情境教学更为广泛的含义,那就是以情景式的交际为中心进行组织的一种教学方式。左秀兰(2011)提出情境即“仿真”,情境教学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仿真”教学组织方式。国外学者Kuerban(2015)认为“情境教学”(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组织方式,且以文化传递为中心任务的教学组织方式。
综上所述,关于“情境教学”(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的概念界定。结合本文研究重点,笔者认为“情境教学”(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是一种教学组织方式。这种组织方式是以设置合理的情境为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生活和语言的情境来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输出和英语应用能力。
3. 课程思政与情境教学法在高校英语专业课中的融合
3.1. 深入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创设情境式思政教育
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丰富多样,思政不仅仅可以体现马克思主义等政治课堂中,在高校的专业课程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其一,专业课程的知识本身就具有着很明显的价值观倾向与家国情怀;其二,高校教师也可以通过充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知识,自己将思政课堂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例如,在英语写作课中,某章节讲到如何写话题性质的作文,给出的话题为dragon boat festival。高校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做出适当的扩展,通过视频、图片等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情境化,让学生先了解端午节的由来、风俗习惯等,让学生对端午节形成感性认知。通过欣赏端午节划龙舟的精彩视频,让学生了解竞技精神、突破自我、永不服输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以运动员为精神榜样,树立正确的人格榜样,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将情境化和课程思政融合到英语专业课堂的教学中,将相对枯燥乏味的写作课生动形象化、情境化,树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3.2.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将生活搬进课堂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知识实践的载体,两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更不可独立看待。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政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积极创设符合学生生活情境的思政课堂,以实现课堂思政的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中的图片、音乐、视频等元素,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听觉、视觉交互式课堂环境,使学生基于直观的信息输入,增加实践性的体验,提升自身知识的内化质量。
3.3. 利用第N+1情境式课堂,拓展思政教育渠道
在“互联网+”的时代语境下,英语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还应该借助新媒体、互联网的渠道,通过分享补充材料、小组分享等学习方式利用好第二、第三课堂,扩展思政教育渠道。例如,鼓励学生关注并学习国内的中国日报双语版等微信公众号,BBC、VOA等国外媒体资源,以及国内外主流媒体报道的时事热点等,选择相对有思政教育的内容做微课堂补充材料。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下不同语境和情境的表达方式,掌握正确的和地道的术语,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事敏感性。
此外,翻转课堂、慕课的兴起,同样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多样的渠道。面对课堂思政的兴起,各高校积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翻转课堂、慕课学习平台中,鼓励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打造用于本校特色的思政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各个学科的优势,充分展开马克思主义原理讲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研究类型的讲座,在英语角、英语社团中融入思政教育,全方位促进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Brown, J. S, Collin,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18(1):3.
Kuerban. S. 2015.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Computing Technology (ICEMCT-15). Paris: Atlantis Press.
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 京 师 范 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胡洞春.1990.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吉林.1988.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李吉林.2002.谈情境教育的课堂操作要义.教育研究(7),120-125.
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2000.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吕文静.2009.英语情境教学的概念及其特征剖析.经济与社会发展(11),208-210.
于兰.2011.英语情境教学:原理、特征与策略.教育科学(6),39-42.
王笃勤.2010.小学英语教学策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左秀兰.2011.英语情境教学要义.光明日报(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