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期   作者:瞿海燕
[导读] 在当前互联网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教学面临信息技术、多元思维以及新理念的冲击
        瞿海燕
        广东实验中学顺德学校    广东省佛山市     528000
        摘要:在当前互联网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教学面临信息技术、多元思维以及新理念的冲击,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充分将互联网信息、思维等内容与课堂教学进行结合,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指导效果,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性教学进行研究,对其结合原则进行探究,并提出有效教学策略,以期提升教学指导实效。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研究
        一、“互联网+”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革新的原则
        第一,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教师在以往的指导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积极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并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思路,其中的慕课、多媒体等形式更能带动学生的思考,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意识。
        第二,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认知还不成熟,这个时期的他们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心,也容易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厌倦心理。而互联网以直观化、具体化的形式将教学内容为学生呈现,进一步深化学生理解的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有效提升课堂指导效果。
        第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一些内容以理论性知识为主,但也有一些抽象的内容,单凭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为取得更好的指导效果,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应将“互联网+”与道德法治课堂内容相结合。此外,教师还可以以信息技术为辅,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化活动,使学生可以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深化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也可以将这些内容应用于生活实际。
        二、“互联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激趣”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中的内容对学生的正确认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为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师应站在初中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对初中生而言,他们还处于成长阶段,这个时期的他们思想认知还不成熟,对一些新奇的、第一次见的事物很感兴趣,当其面对较为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时,学生的主动性较弱,很难主动投入到知识学习。为改善这样的教学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初中教师应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趣味化课堂。
        例如,在指导我班学生学习《生活需要法律》时,笔者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指导作用,将一些趣味知识引入课堂。对认知不成熟的初中生来讲,“法律”是一个抽象的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且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笔者先是为学生播放庭审现场的视频,并对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视频中的人会被审判?是我国社会能够保持基本稳定的重要中心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观看视频。之后,笔者引出本节课的学写内容,即法律。之后,笔者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两段视频:第一段是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社会发展井井有条,人们安居乐业;第二段是电影片段,视频中的社会缺失法律保护,社会动荡不安,人们饱受苦难。通过相关问题以及视频内容的引导,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以趣为引”的教学情境,在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结合相关活动,构建“高效课堂”
        与初中课程体系中的许多学科一样,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都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生活中的一些热闻、真实案例等内容都可以用作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珍贵教学资源。鉴于此,教师应发掘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并结合信息技术,为学生带来更为直观、深刻的教学体验。当讲到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搬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也就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以“心系公共利益”一章为例,笔者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先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将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投影,以“知识树”的形式为学生呈现,从而使学生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深化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之后,在讲到“人身利益”这一内容时,笔者就议论热度居高不下的“摔倒老人扶与不扶”话题,组织学生开展开展教学活动。笔者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道德的实质内容与核心思想。
        2.通过生活中的热闻,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对道德的认识;借助“摔倒老人扶不扶”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处理与之类似的事情,并可以充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接下来,笔者指导本班学生,就“扶与不扶”的不同意见分为甲乙两组,以辩论的形式开展问题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我班学生时刻保持高涨的热情,试图以自身的用自身的观点来说服其他同学,同时,学生还可以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来为自己提供论据,有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有效发展,且对问题也有自身的看法。笔者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则是起到好好的指导作用,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观点,进而有效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
        (三)创设学习平台,提升教学实效
        在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与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为教育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的教育指导带来更多便捷性。身为学生灵魂塑造者的我们,应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式,着手打造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除此之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意识得到有效提升,符合最新的课程指导理念,有利于学生的整体能力发展。
        以《人民当家作主》一单元为例,在教学前应充分考虑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整体角度来看,本单元中“经济制度”、“社会体系”等内容较为抽象,知识点零碎且层次较多,这些内容对认知能力还不充足的初中生来讲,理解起来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笔者充分运用互联网,针对教学内容提出相关为题,让学生在课前通过慕课、微课等形式了解本单元主要内容,并对一些名词、专业语句有一定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加入微课学习,并依靠自身能力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升。类似这样以教学为主、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以自身的能力解决相关问题,使学生可以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还可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并进一步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教育”的指导模式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重视本课程内容的革新与探索,将网络与信息资源带入课堂,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以往的知识讲解教学模式转变为创新性的体验式教学,进一步实现教育指导的信息化与个性化发展,也可以发展学学生的整体素养,为其未来发展做好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小伟.浅谈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考试周刊,2020(88):95-96.
        [2]饶倩.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思维导图在复习课的应用[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1]梁鸿翎. 如何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学生的道德素养[A].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论文集卷四[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