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视域下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期   作者:曾丽莹
[导读] 本文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
        曾丽莹
        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铜锣湖农场中学  广东 汕尾 516600
        摘要:本文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参考,实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前言: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是对传统文本的补充与拓展。从整体上来说,非连续性文本所提供的文本内容不连续,会由多个要素组成,图文字、图表、数据、图片等,可向学生呈现更为直观的文本形式,可分为“文字说明类”、“图类”、“表类”、“单位”等几种类型。面对呈现形式多样的非连续性文本,学生在对其进行阅读理解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整合归纳能力,将各个信息衔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连贯的连续性文本,进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将其置于生活化视域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究非连续性文本。
一、学校生活视域下的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
        学校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中生而言,其一天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学校这一场所内度过的。而条幅、广告、课程表、地图等物品,虽然看起来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联系不是十分密切,仅仅是学校生活中的构成物品。但是如果细心揣摩可以发现,这些物品会成为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有效资源。因此,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启发作用,在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指导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生活,善于发现校园生活与非连续性文本之间微妙的联系,可以学校生活为大背景,将非连续性文本立足于该背景之下,进而分析探究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赋予教材中阅读文本生活化气息,将自己的校园生活体验融入到阅读文本分析当中,进而提高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效率。
        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写作——学习描写景物”为例,要求学生填写图表并罗列出记忆深刻的景物,从而对其进行描述。此时此刻,教师可让学生从校园生活入手,在表格中填写自己记忆印象深刻的校园景物,进而开展描写训练活动,通过图表组合的方式可实现学校生活与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有效结合。
二、家庭生活视域下的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
        从本质上来说,初中语文教材内的部分非连续性文本,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具备生活化特征。即便不以现实生活为支撑,就非连续性文本本身而言,也具备生活化特征,可以从中发现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细节,无不闪耀着生活的光芒。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在家庭生活中他们会感觉到身心放松,并且也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非连续性文本。

可视值得说明的是,在意了解生活非连续性文本的学生为数不多,这就不利于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正视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立足于家庭生活视角之下,在课堂上创设家庭生活情境,将非连续性文本置于其中,进而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阅读理解。
        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写作——说明食物要抓住特征”为例,教师可创设家庭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入手,对家庭生活中的某个物品进行细节描写,并将其罗列在表格当中,以此来达到阅读连续性文本的目的,实现家庭生活与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结合。
三、社会生活视域下的初中非连续行文本阅读的教学策略
        虽然初中生并没有卖出校园走进社会,其本身所拥有的社会经验匮乏。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且却已经从书本、家庭、校园等途径中接触到了社会生活。换句话说,非连续性文本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非连续性文本都与社会生活有关。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理解这些非连续性文本,教师可立足于社会生活视域之下,引导学生以社会生活为切入点,加强与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密切联系,借助社会生活资源的引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非连续性文本内涵,进而提高初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有效性。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新闻采访”活动探究任务为例,教师可以当前社会生活中的某个新闻事件为例,让学生根据这一新闻事件罗列出新闻采访提纲,在表格中呈现“时间”、“地点”、“对象”、“目的”、“方式”等几大要素。通过社会生活新闻事件的引入,学生可掌握新闻采访的方法技巧,意识到在新闻采访稿撰写时所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而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文本。
结论:综上所述,日常生活与阅读教学不可分割,日常教学可为学生文本阅读理解提供更多的资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究分析阅读文本,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时,教师更是需要立足于生活化视角下,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优化调整,妥善处理生活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之间的关系,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更好的梳理非连续性文本中的内容,帮助学生全面透彻的理解阅读文本,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探究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整理能力的发展,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中落实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唐晓燕.培养逻辑思维品质  引发深度学习意识——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2):166.
[2]王留晓.非连续性文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别样精彩[J].华夏教师,2019(33):65.
[3]李清云.“非连续性文本”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2):45-46.
注明: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助力汕尾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项目2020年小课题研究”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铜锣湖农场中学“基于智慧学伴平台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研究?”(课题立项号:BNUAICFESWYW2020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