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西航
贵州大学,铜仁学院
摘要:本文从拉斯韦尔"5w "模型的角度,讨论了孔子学院在推动中华文化进行国际传播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状与优势之处,中国当前汉语文化国际教育的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的瓶颈性问题,如"三教问题",推广的形式单一,文化传播的渠道被严重限制,缺少了文化创意产品。而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学界已经提出了许多相应的对策,而这些措施在可操作性、有效度等各个方面都参差不齐。我们想要打破瓶颈,需要的就是创新型思维,需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近些年,一些国外的语言文化宣传推广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络的一种虚拟现实世界手段进行本地区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宣传,获得了良好的教学反馈,可以将之作为一项促进汉语文化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具有创新性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的传播,孔子学院,5w 模式
一、当下中国汉语在全球推广的现状与瓶颈
哈罗德?拉斯韦尔5w 模式由我们的社会文化传播的五个主要基本因素共同组成,即 Who (谁)、 Says What (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 (通过哪种途径)、 To Who (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 (我们已经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该模型通过简要地阐述了社会主义传播的基本流程及其五个根本的组成部分,揭示了传播流程中的基本结构和其特征,对于传播科学的研究发展作出了非常突出的促进作用。首先,作者将借助"5w "的模式,对孔子学院在中华文化向国际媒体传递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给予客观的分析。
(一)、现状:
1、传播者:孔子学院在我国设立16年以来,共向150多个地区和国家累计招聘了中方院长、汉语专业教师和汉语服务志愿者10万人,培养和指导研究性培训各地区和国家的本土汉语教师数量已经高达30万人次,重点扶持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汉语课堂教学。
2、传播的内容:孔子学院期待让学员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最基础的汉语课包括生动精彩的书法、太极、武术、传统美食、写对联等文化经验活动,再到一起共同度过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节日,通过孔子学院,全球越来越多的中国汉语学习者深化对中华文化的深厚印象和理解。
3、传播的途径:当前,孔子学院对外文化推广是靠官方和政府为牵头,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在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文化传播,通过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渲染。二是文化教学,将传统文化这一项目全部纳入课程体系,开设规范、系统的传统文化课堂。
4、传播效应:现今大多数孔子学院都会根据不同的目标和群体要求,受众年龄、兴趣及生活需求的不同,分别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且内容多样的中华文化教育活动。例如通过演话剧、美食节日、书画展、茶艺课等活动,来满足不同受众对中国不同文化的认知和需求,使得海外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可感得以增强。
(二)、瓶颈:
1、传播者:孔子学院教师和志愿者们以尚未毕业高校学生为主,在自己的文化基础和传统文化的传播技能方面仍然有着一定的欠缺。且对外汉语教师的招聘条件往往会扩宽至非专业性的报名者,由于专业性的欠缺更加导致传播者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此外,汉办组织的赴任培训时间通常为一个月,时间较短,对基础和技巧的掌握不足也会影响到老师们的实际教学水平。且志愿者们多数不能将对外汉语教学当作终生的事业,这样就导致人才在对外教学上没有较好的交接性和延续性。
2、传播的主要内容:目前由于我国现代传统中华文化的艺术输出主要来源是全部集中于书法、武术、剪纸、等。中华文化的崇高精髓与伟大智慧并没有真正得到充分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此外,孔子学院在中华文化的研究传播上也普遍存在着一些所谓"厚古薄今"的不良现象,仅仅是停留在其东方中国文化传统和西方现代中华文化的传播层面,而且又缺乏对这些中国当代中华文化学术创新研究成果的充分重视和高度关注。
3、传播活动渠道:目前孔子学院的对外宣传活动途径形式相对单一、传播渠道力量较为分散。没有对我国社会主体民间公共事务外交中的信息网络资源能够进行有效充分利用,导致部分社会民间组织和企业个人实际参与积极程度较低,缺乏凝聚力。孔子学院在满足发展优质文化教育资源的需要同时,在教育数字化和教育网络化两个方面的快速发展中还仍然显得尤为薄弱。
4、传播的实际效果: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在进行面向世界的传播同时,也正在面临着西方文化思维的质疑。孔子学院在其它的全球办学布局模式己经初具规模,也仍会受到不少的社会质疑和批评。这其中的根本原因除了中西方传统文化受众思维表达模式的不同外,也是因为孔子学院对于广大受众的意见反馈和问题调研还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由于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直接造成了对中国文化的各种不良理解。由此不难看出,孔子学院仍然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国际推广过程中缺乏了国际视野,没有根据文化传播区域的人文背景和社会特征进行分析和区别。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我国汉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在汉语教学中的推广工作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也在实践中发现了许多不足,并且针对不同层面的问题提出了良好的解决对策。然而,这大部分局限于某些传统方式。相对而言,近些年一些国外机构正在积极地探索通过使用虚拟互联网来促进当地对外汉语文化发展,这一举动,为开辟了一条向我国对外汉语研究领域和国际国内外学术界借鉴的新道路。
二、"虚拟歌德学院"
这是一家德国语言文化宣传推广机构。
歌德学院在德国网络虚拟世界 Second Life中开设了一个综合性网络学习机构,它的呈现形式被设置成一座虚拟岛屿,岛内设有虚拟的教室、咖啡馆、陈列柜、大型荧光灯及屏幕等虚拟设施。这一虚拟化的模式分别在以下四个语言文化推广的方面都有着具体的表现:
1、传播者:在虚拟的歌德学院,传播者队伍不仅仅包括了传统公派教师和志愿者,还增添了一些具有丰富的表演经验和舞台表演者,歌手等。这些舞台演员们在慕尼黑的一个总部基地进行了一场歌舞剧的表演,而用户只要通过点击虚拟座位的按钮就可以直接进行观看,就可以轻松获得临场视觉感受。同理,总部的所有德语教学老师也当然是同样可以直接通过登入Second Life,操控虚拟课堂掌控教学课堂。与真实的海外课堂相比,这样的方式大大降低了教学成本。
2、传播内容:虚拟歌德学院的创设,更加丰富了德国语言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宽度。除去传统的语言知识与基础的文化内涵以外。线上即时可以学习的知识内容包括当今德国社会的热点话题,历史大事,以及民族风情等多种社会文化信息。
3、传播途径:"歌德学院"已经设置了数十块展板,支持嵌入图片、文本和视频资料,供广大用户进行观摩、交流及体验。展板定期推出文化主题展示,用户可以通过操控自己的化身直接点击展示模块,能够在展板上观看到自己相应文化主题的影像或者是图文资料,用户们甚至可以通过自语音进行交流和探讨。此外,该岛屿上还有一处专门用于交流和互动的"咖啡厅",供学习者们相互交流自己的学习和享受心得。总部还将定期安排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们值守"咖啡厅",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化学习和实践。
4、传播效果:用户们可以按照课表自行选修和学习相应的课程,按时登录到岛屿进行修习。此外,在学习课程的每个间歇期,虚拟课堂教室还将为所有学生免费提供一个每周1小时开放式视频授课。用户此时只需点击一下"黑板"按钮,就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所有需要的开放式课程,反复进行观察学习直至完全准确掌握所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学习完成后,学院还会通过网络电子版和邮件等多种方式对应届学生毕业进行考核,并由招生学校和培训总部统一颁发学生毕业证和结课合格证书。在此基础之上,歌德学院的文化受众参与群体规模已经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学习者们互动程度显著得到增强,并且也极大地大幅提升了其文化传播的实际成效。
三、"虚拟孔子学院"
为了有效突破当前汉语文化教育在国际上的推广技术瓶颈,本文提出建议:目前可由我国汉办/孔子学院一起牵头,组建一支同时包含汉语教育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在内的强大技术研发工作团队,投入资金,在类似的三维虚拟网络上开发一个集汉语教学、文化活动体验和教育娱乐活动于三身一体的平台——虚拟孔子学院,定期定量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逐步组织建立起并形成一整套基于该环境平台的对外汉语教育新模式,并将其建设作为一张国家文化名片。
1、虚拟的孔子学院,能够大大增加了学习者的参与感。
目前国际汉语教学中,多采用"说教式",带有为了介绍中华文化而讲授中华文化的倾向,并未考虑到外籍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是否容易被接受和理解。而如今的学习这门更容易沉浸在娱乐化,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之中。若能充分利用3D虚拟世界这种新型的传播媒介,融入汉语学习的虚拟真实情景也许能使外国用户轻松、自然、自愿地深入了解、体验、思考和认同中华文化。
2、虚拟世界孔子学院,有助于形象塑造
与其纠结于各种传统媒体的"说不出、传不开"的尴尬,不如更好借助如今的三维虚拟这种新兴网络媒体,只要开发了一个虚拟世界孔子学院,并将当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建筑、美食、艺术、音乐、风俗等元素融入其中,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立体地为学生讲述了当代中华民族共同奋斗富强圆梦的真实故事、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坚持和平繁荣发展、合作互利共赢的真实故事。
3、虚拟孔子学院,是对传播媒介的一次创新
借助于歌德学院创新性的思维,不仅能够有效地规避西方传播途径和渠道的限制,扩大了传播领域,而且还能以较低的成本和可持续发展的传播经营模式,更加形象、更直观、更全面的呈现中华优秀的文化。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并干吼博大精深的新中国文化精神。
四、结语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文化格局不断深入背景下,只有勇于创新,才能在激烈的语言文化传播竞争中占据主导权,提高本国影响力。汉语国际传播完全可以借鉴“虚拟歌德学院”及相关项目的创新精神和研究经验,积极利用3D虚拟世界等新兴媒介更加有效地推广汉语,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及更有效的传播,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
六、参考文献
[1]马冲宇.3D虚拟世界中的语言文化传播——以“虚拟歌德学院”项目为例[J].传媒,2019(13):79-83.
[2]马冲宇.3D虚拟世界中的语言文化传播[J].传媒,2018(22):48-50.
[3]马冲宇,闫小丽.基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风,2018(24):253-254.
[4]马冲宇,杨港.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发展的新方向——三维虚拟语言学习环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01):152-155.
[5]马冲宇,何夏.基于美国Second Life的海外汉语教学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3(50):103-105.
[6]马冲宇,陈坚林.虚拟语言学习环境VILL@GE的项目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02):121-125.
[7]马冲宇,陈坚林.基于虚拟现实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理论、方法与技术[J].外语电化教学,2012(06):28-33.
[8]樊晓红.虚拟世界的学习行为研究—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10(11).
[9]李月,陈雨薇,陈毅萍.国外3D虚拟世界教育实证研究的现状与趋势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08).
[10]林家权.虚拟世界中广告传播的受众浅析[D].厦门:厦门大学,2013.
作者简介:杨西航,1997,女,贵州铜仁人,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法与跨文化交际,贵州大学,铜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