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理念下关于一年级语用综合课磨课经历的回顾与反思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期   作者:吴彬彬
[导读] 本文通过描述一节一年级英语语用综合课的磨课研讨过程,反思了一节语用综合课的磨课经历
        吴彬彬
        深圳市光明区实验学校,广东 深圳518106
        【摘要】本文通过描述一节一年级英语语用综合课的磨课研讨过程,反思了一节语用综合课的磨课经历,探讨了在“新基础教育”理念下,应如何关注学生,完善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语用课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新基础教育;语用综合课;开放;思维
         一、背景介绍
        2016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卜教授来我校进行“新基础教育”的中期评估,笔者有幸参与了此次评估,并展示了一节一年级的语用课,回顾试教磨课的经历,颇有感悟。本节课是《牛津小学英语》1B Unit7 Seasons的第三课时(见附录),主要词汇是grass, watermelon,主要句型是I like (season), (Season) is…, I see …, I smell…,I like (food),I can…的综合表达。句型结构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旧的,所以我们把这节课定义为语用课。授课时间为40分钟。本单元第一课时学习了四个季节单词,也学会了表达四季的颜色Spring/ Summer/ Autumn/Winter is …。第二课时则利用第一课时的主句型Spring/ Summer/ Autumn/Winter is …拓充了表达四季气候的单词warm, hot, cool, cold。第三课时的主题是Colours of seasons, 延续一二课时的内容,结合本学期的第一模块Using my five senses和第五课Food I like,把单句的表述整合成了一个小语段的表述。为了使情境更具完整性和真实性,本节课又结合了上学期第四课I can sing这个主题,对语段的输出又进行了一个拓充,即学生不仅可以从自己的所看所感、自己喜爱的食物去谈论喜欢的季节,还可以从可以做的事情中去谈论自己喜爱的季节,因此本节课的难点也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完整和真实的语境里融合这些单句,从而用语段的形式去表达自己对季节的一个感受。
         二、磨课过程描述
        1、第一次试教(科组内磨课)
        (1)教学过程
        [热身] 一年级孩子好动,首先通过TPR活动,老师做动作,学生说出动词sing, dance, fly a kite, ride a bicycle等,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复习了动词,为后面的语用输出作铺垫。其次利用歌曲,提问复习一二课时的单词和主要句型。利用一二课时的主要句型,通过自由谈论自己喜欢的季节,激活学生旧知,生成描述季节的形容词,为丰富语段表达作铺垫。
        [开放式导入] 利用学生春游的图片,提出问题,What do you see? What do you hear? What do you smell? What can you do? 引出本课人物Miss Wang, Kitty, Alice, Eddie, Danny也去春游,开始导入春天。再出现春天图片,配上背景音乐what do you see?  播放鸟的声音,问What do you hear? 让学生先感受春天的美,然后猜猜Kitty和Alice会说什么?开放式的导入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已学知识,同时,学生之间因不同答案而相互启发,带动了生生互动。
        [核心推进过程]首先听录音,先让学生回答听到了什么,然后再跟读Kitty和Alice的对话,并且配上背景音乐模仿Kitty和Alice,身临其境地感受春天的美。接着教授新词grass,拓展I see grass. It’s green. I see green grass.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个结构I see ___. It’s ___. I see__ __.谈论自己眼中看到的草。 接下来教授新词flower,拓展I smell flowers. I like this red flower. It’s nice. 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个结构I smell___. I like this___ ___. It’s ___.谈论自己想象中闻到的花。接着回到Kitty和Alice的对话,与同桌一起猜猜Alice为什么喜欢春天?利用Kitty描述春天的句子结构完成语段,如下图(见图1):

图1

        出现Danny和Eddie,他们不喜欢春天,猜猜为什么?听录音,先让学生回答听到了什么,然后再跟读Danny和Eddie说的话。教授新词watermelon,拓展描述西瓜,It’s green. It’s big and round.I like watermelons. I taste ____. They’re___.最后与同桌讨论,猜猜Eddie为什么也喜欢夏天?
在整个核心推进的过程中,通过创设的语境、角色的代入、图片和问题等方式,鼓励学生大胆的说英语、用英语。在每次巩固操练完一个文本的句子结构后,让学生置身于角色中或是回到自身,运用语段结构进行描述,体现了新基础教育的教结构,用结构理念。
        [巩固和拓展]呈现秋天和冬天,回到学生自身,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利用今天所学的语段结构进行描述。
        (2)课后评议
         第一次磨课,课堂主线还是比较清晰,能够环环相扣。本节课能够明显地体现所谓的“长程两段”设计,即教结构,用结构。在设计上,也能体现语言点的螺旋上升,如在描述春天的时候运用了I see…I smell… I like…,在描述夏天的时候又进一步运用到了I can..在描述grass时,拓展了I see ___. It’s ___. I see__ __.谈论自己眼中看到的草。接下来教授新词flower,拓展了I smell___. I like this___ ___. It’s ___.谈论自己想象中闻到的花。教授新词watermelon,拓展It’s green. It’s big and round.I like watermelons. I taste ____. They’re___.笔者有了开放的意识,但是却显得有些刻意,比如在复习环节学生的生成板书到了黑板上,在核心推进过程,却没有板书任何生成资源。为了充分体现教结构、用结构以及螺旋上升,笔者在复习环节除了描述自己喜欢的季节,后面又插入学生们春游时见到的动物,并且进行了描述;在教授grass的时候除了描述It’s green. 又拓展了I see green grass.后面还加入了I see yellow grass;在教授watermelon的时候又进一步在It’s…的基础上拓展为It’s…and…。这些设计使得本节课虽然环环相扣,逐渐上升,但是整体却让人感觉拖沓,以至于最后的拓展环节学生们没有时间进行更开放的输出。由于没有把握好开放的度,导致偏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虽然学生能够熟练地表达描述季节的单句,但是却很难流利地输出一个语段,目标达成度不够。
        (3)整改措施
        ①正确把握和再次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新旧知识,在语境中正确灵活地运用句型I like (season), (Season) is…, I see …, I smell…,I like (food),I can…来描述自己的对季节的喜好,并从单句的描述上升到一个小语段的描述,最终达到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②把握好开放的适宜度。首先是开放式的导入时间不宜过长,活动不要重复,以致于影响后面的核心推进过程。导入环节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思维,激活旧知,所以一定要注重开放式导入的有效性。其次是核心推进过程中的开放要注意有向性,不能偏离目标,漫无目的地开放,要围绕核心目标进行有向地开放,才能让学生的语言目标得到真正的训练和落实。
        ③板书设计要注意图文并茂,并且突显重点句型板块,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本课的重难点,尤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更加需要和必要,它也可以为学生的语言输出提供一个参考的依据,甚至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
        2、第二次试教(专家评估)
        (1)教学过程
        [热身环节]两个活动:①Do and say,一年级孩子好动,所以采取TPR的活动进行热身,并且达到复习动词的效果,为后面语用输出做铺垫。②歌曲,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再通过提问复习一、二课时的主要单词和句型。
        [开放式导入]通过图片、层层追问(What do you see? Do you like…? How is…? What colour is the …? What can you do in …? What season is it? 等等)、两两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已学知识,为学生即将学习的文本进行一个热身。
        [呈现及操练环节]首先通过听,呈现第一个文本(见图2),主要是教结构,让学生从感官上去描述春天,如Spring is green. I see… I smell…通过配乐朗诵的方式,把学生带入情境,真正感受春天的美好。接着通过第一个文本的结构去猜测第二个文本(见图3),为什么Danny喜欢夏天,做到用结构,在这个环节,还鼓励学生利用更多的感官去感受夏天的美。然后再呈现第二个文本(见图4),教会学生用喜爱的食物去谈论喜爱的季节。接着回到自身,并且拓展能做什么I can…这个句型,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夏天(见图5),进行用第二个文本的结构。
   


 
 图4                           图5

        [巩固和拓展环节]延续上一课时的作业,让学生画了一副自己喜爱的季节画,学生们利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从感官上、食物上和能做的事情三方面和同桌一起分享和谈论自己喜爱的季节画,最终达到综合语用输出的目的。
        [情感渗透]通过感受季节的美,激发学生要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并且顺势引导学生如何保护这种美。
        [作业的布置]感受深圳的四季,并画下来,然后和父母、同桌聊一聊。画画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其次让他们和好朋友编对话,可以使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再次巩固强化。
        (2)课后专家评议
        本节课注重语境的趣味性、互动性以及丰富性,注重教学练习环节方式的变换与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善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敢于自我突破,比如,首次尝试执教语用综合课,敢于大胆的重组教材,善于运用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本节课执教者在教学目标的结构性、层次性推进方面有了较显著的意识,但教学整体封闭、重心较高,教师替代现象严重,如一开始就通过问题牵引着学生,直接给了学生I see… I smell… I like… 这些句型结构,导致学生只能用这些句型去描述季节,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专家提出执教者需要对语用综合课在何种意义上进行“整合”?“由谁进行综合” ?“语用综合课中学生的角色”等问题开展进一步的思考。最后在情感教育方面,没有站在一年级小朋友的立场上去处理,显得太成人化和德育化,不易被一年级小朋友所接受。
        (3)整改措施
        ①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这是一节语用综合课,学生通过第一和第二课时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在呈现文本前,教师可以适当的留白,并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关于描述喜爱季节的小语段的建构。这种开放性的语言表达及运用活动是强化语言体验、内化知识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②及时回收和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在学生生成的资源中,老师再次进行整合,成为一种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可以促进教学的实效性。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和内化所生成的资源,因此有时需要教师根据情况及时调整,再次重心下移,激发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语言输出能力。
        ③要注意进行情感渗透的方式,要符合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四季的美,进而激发他们爱护大自然的情感,并且引导他们如何去保护大自然的美。在一节课的核心推进过程中,利用创设的语境、配乐的朗诵、精美图片的展示等方式,把学生带入季节的情境中,切身体会和感受季节的美,最后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视听情景,如播放一段关于爱护大自然的公益视频,再让小朋友讨论如何保护大自然的美,此种方式更适合一年级小朋友,通过视听刺激,更能加深他们的印象。
        3、第三次试教(评估后重建)
        (1)教学过程
        [热身] 和 [开放式导入] 同第二次试教。
        [核心推进过程]在听Kitty和Alice对话前,先利用图片信息,追问的形式,让学生互动生成多样化的答案,如谈论春天,问What colour is spring? 也许学生会回答:Spring is green. Spring is yellow. 等不同颜色,然后再引导Why is spring green? Oh, I see green grass. I smell green trees. 那么如果是黄色,也许学生就会生成,Spring is yellow. I see yellow bees. I smell yellow flowers. 等等,最后再来综合学生的回答,形成学生自己对季节的美的一种自我体验和感知,这样形成的语段才会更有意义。然后再让学生听听Kitty和Alice眼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带着任务完成第一个语段的学习,并进行配乐朗诵,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从内心里感受春天的美、感受语言的美。
        接着Danny和Eddie的出现,说他们不喜欢春天。此时在课件上留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猜Danny和Eddie喜欢什么季节。由于在上一环节,已经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构建文本,学生在语段输出上有了意义上的理解,他明白说完I like (season). 之后,还要解释为什么喜欢,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去解释原因的,比如说可以从看到的I see…,闻到的I smell…等等去进行介绍,他们在语言上的连贯性较第二次试教有了很明显地进步,已能顺利地模仿上一环节的文本结构进行一个简单的小语段的输出。对于学生生成的各种资源及时板书在黑板上。
        然后再播放Danny和Eddie的对话,让学生模仿朗读,并配上音乐伴奏,真切地感受Danny和Eddie喜欢夏天的快乐。在这一环节拓展了I can…,即学生除了能够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喜欢的食物上去描述喜爱的季节,还能从做的事情上去描述和丰富自己的小语段。于是转而问学生:“Do you like summer? Why?” 再次及时重心下移,让学生整合板书中生成的资源及第二个语段拓展的内容,再次进行较复杂的语段输出,即从更多的方面去描述喜爱的季节。
        [巩固和拓展环节]在这一环节,丢开教学语言支架,及时开放教学,让学生回到自己的生活进行言说,即谈论自己画的喜爱的季节画,最终达到综合语用输出的目的。其中有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画(见图6),跳开了老师给的语言框架,生成了自己的语言进行输出和表达:Look. It’s a bird. It’s black. It can fly. I see a tree. It’s green. I like this bee. It’s yellow. I smell flowers. I like spring. It’s beautiful and colourful.

图6
        [情感渗透] 播放关于爱护大自然的公益视频,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大自然的美。
         [作业的布置]画一画深圳或是自己家乡的四季,然后和父母、同桌聊一聊。
         (2)课后评议
         经过两次的试教磨课,采纳了科组和专家的建议之后,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本节课能够立足学生立场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利用所学的旧知,逐渐地构建起小语段。学生在构建语段的过程中,思维上得到了发展,并且有效地激活了旧知,在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中,生成了更多的资源,教师能够再次重心下移,让学生及时消化和内化,最终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展示也能带给大家惊喜,跳出老师给予的语言框架,进行自己的语言综合运用,真正达到了语用综合课的目的。
         三、反思与启示
        这三次试教磨课经历给笔者带来了很多教学理念上的改变,更让笔者对于“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英语语用课的教学设计有了深刻的反思。
传统的语用综合课上,教师生怕学生学不会或学得慢,于是从一开始就把语言框架丢给学生,然后进
行机械操练,最后让学生根据图片进行语言输出。这样的方式,学生也能够很流利地输出语言,但是存在语言量极少的问题,而且语言输出的结构非常单一,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无话可说,不敢说了,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生长。
        而在“新基础教育”理念下,它极其关注学生的立场和生长性,因此在语用综合课上,我们并不是简单的句子的叠加,这种缺乏意义的教学只会让课堂的实效性大打折扣。经过三次磨课经历,我思考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语用综合课的意义。语用综合课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有意义地整合,并加以灵活运用,最终成为语言输出,达到能够用英语与人交际的目的。如果课堂上的教学仅限于简单的句子叠加,缺乏逻辑性和意义性,它并不利于学生的掌握。如果学生跳不出教师给予的语言框架,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也会变得匮乏。因此给我带来思考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语用综合课中学生的角色。在语言综合课上,究竟谁是语言的构建者呢?教师吗?其实不是。“新基础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主体,一节课应该是由学生与老师在互动的过程中,共同构建起来的。因此教师应该利用图片、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旧知,然后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综合,使之成为语言的构建者之一。学生参与了语言的构建过程,更有利于他们把握语言的逻辑性和意义性,在输出的时候,他们自然就流畅许多。在经过生生之间的语言智慧碰撞,还可以生成更多的语言资源,学生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老师给予的语言框架了。在构建语言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英语语言信息处理的能力,真正达到语用综合课的目的,这样的语用综合课才能成为一节有意义、有质量、有生长的课。
         参考文献
        [1]卜玉华.“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研究[M].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卜玉华.“新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英语)[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