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雨情
山东威海市新苑学校(山东威海264200)
摘要:阅读总能教我们方法,给我们力量,静我们心灵。每位教师都有“21克”的阅读使命,这份使命是让阅读装点自己这21克的灵魂,用书籍来建造孩子们心灵的伊甸园。
关键词:阅读使命;审美体验;描述性赞赏
威海的城市书房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这里成了我假期的“静默课堂”。随手翻看书目,《纳兰容若词传》映入眼帘,书的前言吸引了我的注意——我猜关云长起码重100公斤,因他的情深义重,还有那一身高强武艺;杜甫重65公斤,其中60公斤都在心脏,装满了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与经历由盛到衰的惆怅……,而纳兰容若,重21克。
西方人通过精密仪器测量出人在死去后体重会即刻减少21克,于是认为这21克是灵魂的重量。虽然人类的灵魂只有21克,但我们却要用一生去沉淀。品行人格铸就灵魂,师者育人育心。作为一名师者,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如何健全学生的人格?那我该做些什么?从何处着手?又该如何进行呢?焦虑、困惑、无助涌上心头,百味杂陈。
在听温儒敏教授的报告中,我找到了答案。他指出“阅读除了获取信息、认识世界,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塑造品格。”如果,要寻找一种既可以提高自身境界,又可以不辱师者使命,提升学生的品质与情怀的方法,那便是阅读。
刚入职的时,我教三年级,总是掌控不了课堂,课文背诵篇幅的增加,加重了学生的压力,语文课堂提不起学生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无心课堂学习,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都很低。这让作为新老师的我,心中焦虑却无从下手,直到读了李政涛老师的《重建教师的精神世界》。书中说:“教师特别需要的能力在于:面对儿童生命的内在秩序,构建促进内在秩序运行和发展的外在秩序,进而使内外秩序达成互动生成。”读后我便开始反思,进入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有哪些内在秩序需要坚守?这时期的孩子感性认识丰富,而逻辑能思维力发展较缓,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感性理解能力。在学习第一课《燕子》时,我让孩子们在学习文章后,将文中的春天画下来。孩子们轻而易举的就把第二段中的主要景物找到了,然后我们一起从上观察下来,文章背诵的难题迎刃而解。在语文园地三中同学们需要记住很多AABC式的词语,这些词语背诵难度不大,但孩子们在理解上有些吃力,三年级孩子的想象力丰富,我就教孩子们将这些词编进一个个小故事里。一个平时不爱举手的女孩,争着发言:“我和妈妈去博物馆,那里的蝴蝶标本栩栩如生,好像在翩翩起舞,离开时,我们都恋恋不舍,现在说起来,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孩子们争先恐后说出了好多奇妙故事,这些词语也深刻地印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
李政涛老师在书中说:“教师宇宙世界中一切博大和丰富的诞生,一切生命的灵动与生动,都有赖于具有高度、广度和深度的阅读。”教育专业书目的精心阅读,帮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愉悦了我的心灵,也催促着我的阅读旅行一路高歌前行。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到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为人师,尝到了阅读的甘甜,便希望学生的世界浸润书香,希望学生的心灵充满诗意。
班级有这样一个学生,让我印象深刻。新学期,刚走进班级,便看到这样一幕:同学们都在早读,班干部面带严肃,非常恼火的冲着一个男生大喊:“于斌,扣五分!” 而于斌,瞠目结舌,一脸无辜,略带着调皮的问:“我又怎么了?”接着他不愿意和班干部多说什么,只是嘴里嘟囔着:“我没有,我没有。”很显然,他没拿书,歪斜着身子倚在桌子上,嘴微张,却听不清他读书的内容。于斌活泼好动,是班级的捣蛋鬼,课上注意力不集中,课间却风驰电掣,忘写作业、不收拾卫生也是家常便饭。这一幕,经常发生,每次他受到指责都是这一副无辜的面孔,疑惑的问出:“我又怎么了?”大家都认为这无辜是装出来的,演技精湛,想用“无知者无罪”这套免除惩罚。可次数多了,我似乎察觉出他的无奈。在统计学生档案时,我发现他是班级年龄最小的,他会不会真的听不明白?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好方法,即描述性赞赏。也就是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我们只要描述自己看到的和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于斌因为午餐违反纪律,不收拾餐桌已多次受到举报。我把他叫到身边,详细解释了同学们举报他的原因,他似乎明白了。然后作为激励,我送给他一本《草房子》,并写下“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我的手。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接下来就是耐心等待他进步,适时进行描述性赞赏。不久,他把读完的书又悄悄放回我的桌上,我又尝试放了一本《爱的教育》,书悄悄的消失了。没想到等待的结果却让我大失所望。几天后的午餐,大部分学生都吃完回教室了,剩下几个孩子在收拾整理餐桌。这时,于斌踩在餐凳的横档上站了起来,我一时怒火中烧,心想这努力都白费了,一个箭步冲上来,准备训斥一番。刚一起身,就看见他脚下已经擦得锃光瓦亮的地面,我恍然大悟,孩子是怕踩脏地面。看着他踩在凳子上摇晃地擦着桌子,心里酸酸的也暖暖的。
晚盘点时,我将看到的一幕讲给全班听,我这样赞赏于斌:“我看到于斌有很多的变化。餐厅的桌面打扫的非常干净,而且他绕开地面,怕弄脏同伴的劳动成果,他学会了体谅,走进这餐厅,我感觉很温馨。”顿时班级掌声雷动,这一刻,孩子们真正接纳了于斌,于斌也开始走进班级体。我用描述性赞美代替简单而又机械的评价,诸如:“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等,这些简短的评价,经不起时间的保鲜。而描述性的赞赏则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放之何时都见效。
虽然于斌一脸无辜的表情还会时不时出现,课间疯闹的人群里也偶尔有他的身影,但我办公室桌上,他还书的频率却越来越快了。我知道,他在阅读中悄悄地进步。午睡前,他承担起“朗读者”的工作,给同学们读《夏洛的网》,感受夏洛和威尔伯之间的深刻友谊;给同学们念《八十天环游地球》,带着大家欣赏国外风情,培养冒险精神。最有趣的还是他给同学们朗诵《诗词》,从李白、杜甫、李清照,读到毛泽东、徐志摩、席慕容,时而温情时而豪迈。
阅读总能教我们方法,给我们力量,静我们心灵,每位教师都有“21克”的阅读使命。这份使命,引领我读教育专著,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引导我读散文诗篇,带着诗意和情怀求索在教学之路;也正是这份使命,让我陪伴着孩子们一路读下去,读史读诗读尽人生百态。相信我们阅读的这一路必将繁花相送。
【作者简介】丛雨情(1991.08-),女,汉族,山东省威海市人,本科学历,山东威海市新苑学校中小学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