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淑芸
汕头市聿怀中学
摘 要:该文经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索,形成了进阶式阅读指导方法,有力促进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效果,在阅读中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进阶式阅读 语文核心素养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人要有三个头脑,天生的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的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一个头脑①。”教师需要通过整本书阅读带动学生阅读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发展,进而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学生“三观”的塑造构建契机,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笔者在班级实行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索,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教学策略。师生共读共说共赏,达到了“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的效果。有效的阅读,带来的是视听盛宴和精神盛宴。
一、规划与执行:线上线下交互联动
整本书阅读要有效,就要有科学的规划与针对性强的任务,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愉悦地阅读,学生的体验才能丰富,收获才更多。
1.根据书目的难度与厚度制订阅读计划。计划包含阅读时间规划和每一阶段的任务清单。学生根据计划按时完成任务,最后是分享交流。
笔者布置学生阅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根据书的厚度与难度拟定了一份阅读指导计划,分初读、精读、品读与交流分享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完成任务后再进入下一阶段的阅读。笔者称为进阶式阅读:
《活着》进阶式阅读计划

2.根据计划定期进行线上线下的督促。在阅读的每个阶段,教师安排一节课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或者在课前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进行点评,让其他学生可以借鉴。在周末,利用手机微信的“小小签到”或QQ群的“老师助手”小程序让学生完成阅读后打卡,或者发送图片,提交作业,老师随时检查、督促阅读。这种将线下与线上结合、上课时间与周末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检查与督促的无缝衔接。在《活着》初读阶段结束后的周末,笔者在班级微信群中发布“腾讯文档”让学生分别用一段话分享阅读感受。学生彼此能即时看到同学的分享,能激发表达的热情及深入阅读的兴趣。
利用线上工具来检查、督促阅读效果,是非常好的方式。线上工具还有群接龙表达观点、群公告发布任务、问卷星调查阅读情况、语音对话等,都能实现假期对阅读情况的监督。
二、交流与共享:有效阅读的关键环节
阅读的最终效果要通过交流、分享体现。笔者在高一第一学期布置了新课标阅读篇目《活着》《边城》的阅读计划。两本都是小说,前者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生活的不易,思考如何面对艰难的生活依然保持乐观,坚强地活着。后者是让学生走进湘西边界,感受那里淳朴的民风,理解人物的心理,思考结局的若干种可能性。
在设计交流分享时,笔者根据两本书的特点,紧扣学科素养,设计了阅读分享的要求及问题的探究:
1.语言建构与运用:分组汇报阅读心得及感悟,推荐代表发言或全组合作。
要求:各组自定形式汇报或演绎,鼓励形式创新,体现各组的思考与团队合作精神。汇报可采用多媒体工具,如PPT、配乐、视频等;演绎可采用话剧表演、访谈、播报等形式。
内容:汇报或演绎都必须基于原著合理想象。《活着》可任选一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或分析小说手法、对人生的看法,可演绎福贵当兵与赌钱、凤霞遭难、有庆献血等情节并体现本组看法。《边城》可选择湘西风土人情的介绍、翠翠或爷爷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结尾续集、小说悲剧性结局的理解等进行汇报或演绎。
2.思维发展与提升:每一本书设计“进阶式三问”,让学生写在读书笔记中并在小组内讨论。
阅读《活着》后,思考的问题:
(1)福贵每一个亲人的逝去,与什么事有关联,能否避免?
(2)活着何其艰辛,如果是你,在每一次失去亲人后将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
(3)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阅读《边城》后,思考的问题:
(1)爷爷为翠翠做的事、说的话有错吗?
(2)你如何看待傩送的出走,他会回来重新与翠翠在一起吗?
(3)故事里的人心地都不错,但为何结局是悲剧?
阅读了两本小说后合并思考的问题:
(1)阅读小说,你认为有什么好的方法让你的阅读更有成就感?
(2)两本小说的作者要告诉读者:生活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生活?
(3)哪一本小说让你对生活有更深的感触和启发?
3.审美鉴赏与创新:让学生分析书中的人物形象就是锻炼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分享时采用创新的形式汇报或演绎,就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比如让学生合理想象《边城》续集,演绎书中情节,都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引擎。
4.文化传承与理解:小说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与思想莫不跟风土人情有关,人物最终的命运源于社会因素或个人性格,这都跟乡土文化有关,《边城》的背景就反映了湘西文化。阅读,就是让学生理解书中的文化背景。
三、引领的境界:从共读走向自由的个读
笔者在学生阅读完《活着》与《边城》后,需要教师作小说阅读的小结,让学生理解阅读的意义,掌握阅读的方法。没有总结就没有阅读的升华。笔者结合学生的感受,整合大家的看法,提炼了“四字”阅读法:
借,借助书的目录与序言,了解书的文体特征,制订阅读计划;借助思维导图或表格等工具梳理人物关系、情节、时间流程、关联事件;借助笔记,记录即时感受,摘抄妙言佳句。
问:阅读时自问问题引发思考并解答。一问“五W”,即内容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结果(how);二问主角的思想与性格怎样?三问为何有这样的结局(感受)?四问如果自己置身于书中情境,我会怎样做?
说:与老师、同学等交流、分享读书的心得体会,在聆听中、交流中碰撞思想,求同存异,活跃思维,增长智慧。
写:小结阅读的方法、感受与感悟,整理专用的读书笔记本,成为阅读的记录,作为青春的纪念册。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②指出:“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在指导小说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就是领跑者、共读者和阅读的放飞人,设计好计划与任务,组织好交流与分享,引领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师生在共读中方能“极视听之娱”,在阅读后方能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学会运用方法去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书目,在阅读的广袤天空中高飞。
参考文献:
①《蒙田随笔集》第一卷,马振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
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二章,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