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芳
浙江省临海市上盘中学 浙江 临海 317015
摘要:品读名著,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素养、启迪智慧、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促使他们进行有效的阅读,从而提高读写能力,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本文结合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思考和探索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 名著阅读 课堂教学
中外经典名著是世界文化的精髓,阅读文学名著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必要环节,是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深入的推进,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经典名著阅读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密切相关,如何引导学生走近经典阅读名著已成为每位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初中生的文学名著阅读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上也存在一些困难。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一、困境
(一)大众文化冲击,阅读倦怠化
当今社会,在影视文化、网络文化等大众文化的冲击下,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对传统教育教学尤其是对名著阅读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学生醉心于日益繁荣的网络和纷杂的时尚文化,从而导致名著阅读意识淡薄,阅读兴趣不浓,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老师)觉得观看过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就可以了,并试图以此来代替真正意义上的名著阅读。教师重视程度不足,学生阅读量不够,这是当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初中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影响到了初中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质量,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缺乏阅读指导,理解模式化
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便是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帮助学生构建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健全心理,名著阅读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的初中生在阅读文学名著时,由于缺乏必要的阅读指导,其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存在着机械化、模式化的倾向,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或者他人的观点,这必然会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产生消极影响。
二、突围
面对这些问题,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尝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沟通,宣传发动
想让学生花时间去阅读名著,运用多样的形式开展宣传,告诉他们阅读名著的重要性;还可以收集杨振宁、老舍、郭沫若等科学家、文学家关于名著阅读的观点,印发一些华罗庚、苏步青、朱光潜等人阅读名著的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可附上推荐阅读的中外名著的目录,让学生自主选择。
(二)课堂拓展,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前学生之所以不愿意阅读名著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名著缺乏兴趣,因此,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以阅读导师的身份出现,从对名著的解读,转变到对文学名著的介绍,让学生在教师的介绍下,对文学名著产生兴趣。在课堂上要注意适当拓展,引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以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课外去进行相关的阅读。
如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结合鲁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曾经中断过一段时间的背景信息,引导学生观看纪录片《先生鲁迅》和阅读《朝花夕拾》,去细细体会少年鲁迅所经历的“乐”与“苦”;讲《记承天寺夜游》时,引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并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三国演义》和《文化苦旅》;讲《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引导学生去思考英子,英子还会遇到哪些挫折和困难,从而引导学生去阅读《城南旧事》;讲《老王》时,可以从“卑微的小人物”这一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阅读《骆驼祥子》。凡此种种,由课内到课外,通过多种方式或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学生主体与文本的距离,使之产生一定的阅读期待,渐渐地,阅读的兴趣与欲望在他们的心中慢慢升腾,阅读的积极性也就自然提高了。
(三)培养习惯,指导方法
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通过学生在大量的文本解读过程中积淀下来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渗透在每一次阅读活动中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将之贯穿于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如培养学生阅读中利用工具书解决疑惑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善于思考质疑的习惯;善于总结归纳概括的习惯;善于联想想象的习惯;善于体悟把握作者情感的习惯等等。此外,还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善于把阅读课文的方法应用到名著阅读中去,如对比阅读法:把两本名著或同一本名著中的两个不同片段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著作的诸多要素做出比较、评价;浏览式阅读法:对于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用快速浏览的方法阅读,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即可;精读式阅读法: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等处静心细读,慢慢品味,以获取一定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创造性阅读法: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从而有所创新为目的的阅读,阅读中绝不把原著奉为神圣,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勇于质疑,大胆创新。
(四)个性阅读,体验内化
阅读是具有较强个性化色彩的一种活动。阅读的过程就是从文字系统中提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将看到的书面语言感悟、体验、内化,继而转换成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要特别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个性化理解的能力,努力避免阅读方式的机械化和理解方式的模式化。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五)才艺展示,巩固成效
在学生有一定名著阅读积累和阅读量的基础上,可以尝试通过一些专题活动来巩固名著阅读的成效,并使之能够持续不断地深入发展下去。如举行读书报告会,谈阅读体会,读书感受;建立读书笔记,记录阅读摘记、阅读感悟、总结反思,真实记录学生的阅读历程;举行名著知识竞赛;举办名著阅读手抄报比赛、读后感评比;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推荐令你感动的经典人物,写颁奖词;开展“优秀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展示阅读成果,尝试阅读甜头。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随之养成,同时也会使班里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达到书香课堂的效果。
初中语文最核心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开拓视野,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陶冶情操,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和完善的人格。名著,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教师的光荣使命和职责,勇敢地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让我们一起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在浩瀚的书海中,自由自在地遨游,采撷名著精华,丰厚人生积淀,享受读书和生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王荣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2.《语文教学对话论》,王尚文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
3.《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曹明海、张秀清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4.《新课程与语文个性化教学》,顾之川著,2004年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