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玲飞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店口镇阮市幼儿园 311800
摘要:提问是教师与幼儿教学对话的直接方式,它在幼儿园实际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教师的提问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幼儿的发展。因此,本文将立足于幼儿园语言活动教学的实际,分析总结出目前幼儿园教师提问的现实状况,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具体化的建议,力求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提问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提问;有效提问;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
提问是教师与幼儿教学对话的直接方式,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一种广泛应用的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在幼儿园实际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教师与幼儿互动、不断激发幼儿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提高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幼儿园教师的提问会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幼儿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什么样的提问能够活跃活动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启发幼儿的思维?什么样的提问又能够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什么样的提问能够紧扣教学目标实现教学任务?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教育界曾开展“什么好的问题”的讨论,结果认为,好的问题应该具备以下特点:表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活动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活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教学的低效,主要有:提问之间缺乏合理的关联与推进梯度;提问很随意,没有围绕教学目的或重点来进行,缺少针对性和推进性;提问没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深度把握不准,深浅不适度。有些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
另外,提问过于简单,层次较低,缺乏启发与思考的价值,调动不了幼儿学习积极性。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虽然有时候能在一定程度上烘托活动氛围,但缺少实质效果,其实是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的深入思维活动,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跃。幼儿园语言活动提问中,幼儿教师重述问题,尤其是习惯性重述问题的现象明显,创造性提问少,提问缺乏针对性,低认知水平问题过多,提问过于频繁等,这些都归因于教师提问技能的缺失。
提问存在不平等对待的现象,幼儿参与活动的权利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障也是实际活动开展中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能顺利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喜欢请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强的幼儿来回答问题。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开展中,听到的都是教师与这些幼儿的对话与交流。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幼儿却很少有机会参与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也相对较少。高尔顿(Galeonetal,1980)的研究表明:在课堂内,教师只关注20%的学生,有36%的学生倾向于避免与教师的接触。长此以往,教师有意无意地将幼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备受教师关注的幼儿;另一部分是被教师忽视的幼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边缘人”和 “局外人”, 甚至脱离了教学活动。显而易见,是教师有意无意的忽略,导致幼儿“不想说”、“不敢说”,使部分幼儿丧失了回答的信心,教学活动的提问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极影响。
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在语言活动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阶梯。
首先,讲究提问语言的艺术,提问的语言要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幼儿回答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提问时语言要亲切,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声音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感受,教师要特别注意处理好语调、语气、快慢、停顿,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恰如其分地运用抑扬顿挫的语气并结合表情等态势语言来诱发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调动幼儿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问要呈递进式,注重循序渐进。教师的提问不能太随意,没有针对性和推进性,要懂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小到大、有表及里,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按照逻辑的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问题,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即教师在提一个较难问题之前,要提一系列简单的问题作为铺垫,层次递进。如在小班《小铃铛》的语言活动中,教师提问“小花狗看到小花猫掉到河里去了,它是怎么做的?”“小白兔和小山羊看到了,它们又是怎么做的?”“小花猫、小花狗、小白兔、小山羊它们是好朋友吗?为什么?”这样逐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提问和启发引导,不仅开阔幼儿的思路和启迪幼儿的思维,还有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连贯表达能力。
提问注重层次化,尊重幼儿在提问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以面向每个幼儿为原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6]。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面向全班每一个幼儿的,要使每个幼儿都能感觉到这个问题是教师向我提出的,从而愿意参与问答活动。只要是注意倾听的幼儿,这个问题一般都可以回答出来,教师可以请平时不怎么喜欢表现自己的幼儿来回答,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而需要探讨性、发散性的问题,教师可以请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来回答,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的问题,如:“你最喜欢故事里的哪幅图片?为什么?”教师可以请理解能力较强的幼儿来回答,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在这样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提问中尽量使每一个幼儿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提问要尽量少用封闭性问题,多用开放性问题。在语言活动中,有些教师经常会提这类问题:“小朋友们,这是什么?”“你们想听吗?”“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子的呢?”面对这些提问,孩子们不用动脑筋就能回答,因为答案要么只有一个,要么就是二选一的,孩子只处于被动回答状态。教师提出封闭性问题的目的是让幼儿朝某一个特定的方向去思考,就已知的信息作判断,不求有新发现,引导幼儿说出只有一个正确的或最佳的答案。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的目的是让幼儿朝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有大量不同的正确答案,或者是根本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方向发散,答案不定,重在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开拓幼儿的思路,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7]。
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总之,一个有效的问题,可以使幼儿的学习高效,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也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审视和反思,对幼儿的关注和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进行更多的尝试,把有效提问运用到更宽广的教学领域中去。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360.
[2]厉凌华.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0(3):61—62.
[3]傅道春.教师技术行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190.
[4]肖峰著.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06.
[5]吴亚梅.在集体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08(8):48.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37.
[7]杨继英.幼儿园教师提问行为及其观念的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