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期   作者:段宝山
[导读] 在小学这一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数学理解应用能力
        段宝山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同和街道育才小学  266725
        摘要:在小学这一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数学理解应用能力。而生活情境可以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不但能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为学生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能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出来,使其能够自主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最终达到提高小学教学效率的目的,进而促进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运用策略
前言:
        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较为常见,由于此种教学方法有较为灵活的内在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实际教学中。尤其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生活情境能将抽象且逻辑思维较强的数学知识转为更加简化的形式,其教学效果十分显著,有益于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让学生各项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一、运用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在小学阶段是一门极为重要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各项能力。但是这门学科的知识却十分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较差。故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改变往日单纯讲解灌输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避免过于依靠教材上例题的习惯。数学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着手,开放性的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生活情境,借此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这样就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讲解将课堂气氛变的沉闷,同时生活情境的运用,能将过于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更易理解的形式,不但能让学生对课堂所学掌握的更加牢固,加深大脑的记忆,还能让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效率从根本上得到提升,进而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
        例如《小数加减法》一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切忌用一成不变的讲解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会让数学课堂的气氛更加枯燥沉闷,而应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样才能将数学知识理解与掌握的更加透彻。教师可以运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涉及到小数加减法且最贴近生活的就是超市购物。先准备好所需道具,再让学生扮演收银员与顾客:学生带100元钱到超市购买生活物品,买水果需21.5元,牛奶14.9元,面包17.8元,一代面粉30.6元,要求学生计算所需费用及剩余。最后当学生购物完毕就会主动计算自己一共花费多少元钱,还剩下多少钱,而收银员也会以相同的方式进行计算。这样的生活情境既贴合教学内容,涉及到小数的加减法运算,也起到了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同时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使其主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将课堂所学掌握的更加牢固,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二、运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学科的学习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难度。由于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并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还有待培养,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一定的自主意识,不会主动融入到学习中。

因此,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一定的引导,才能自主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基于此,数学教师可以运用生活情境,加以适当的问题或实例,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在求知欲望的引导下自主进行深入的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教师运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不但能让小学生有学习的动力,使其能更加高效的自主学习,还能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其自主学习的意识,最终促进学生学习质量及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例如《有余数的除法》一课,若是在有余数的除法中碰到除不尽的情况,就可以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利用商的近似值去解答应用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运用生活情境,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先出示题目:有58条金鱼,每6条装一个鱼缸,共需几个鱼缸?小学生阅读题目后,通过观察58里面有几个6,计算出所需鱼缸的数量,这时数学教师让学生再分析所需鱼缸的数量,计算结果为58÷6=9……4。教师再提问:“如果以四舍五入的方法,用9个鱼缸是否可以?”学生回答:“不可以。”那么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具体原因。最终学生的答案是还需为剩余的4条金鱼多准备一个鱼缸,一共要10个鱼缸。这样运用生活情境,不但能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引导其自主进行探究,将数学知识理解与掌握的理透彻,进而助力小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
三、运用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的本质源于实际生活,而数学学科的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不仅仅是掌握简单的计算,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及解答应用习题,而是要让小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但就目前的数学教学现状而言,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往往局限于课堂与教材,反而忽略了小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就会让学生受到一定束缚,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教学效率自然无法提高。因此,针对此种现状,教师就应改变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活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让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效率得以提升。
        例如在《平均数》一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运用生活情境,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加以巩固。教师可以让小学生搜集自己家里一个季度中每月的用水用电量,计算出此季度的平均用水用电量;也可以让小学生搜集整个年级中每个班级学生的数量,最终计算出每个班级的平均人数。这样的生活情境能够帮助小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不但能提高小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其能做到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能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并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而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提升,确保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有效性。
总结:
        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不但能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引导其自主进行探究,独立思考,还能提高小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探究生活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以推动学生各项能力及教学效率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研究[J].散文百家,2020,(29):133.
[2]范锦青.基于生活化情境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读与写,2020,17(15):2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