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恭俊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邓村乡中心小学 443132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先进教育理念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悦纳之时,如何将理念转化为教与学行为,落实到课堂,促进学生发展,是解决一线教师困惑的关键问题。基于学习原理,立足核心素养,探讨小学课堂数学活动内涵、明确其特性、组织结构,以适切的学习目标为引领,以有效的活动任务为统领,以凸显数学思考为核心,以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为途径,以思辨性的认知分享为助力,达成学生认知的自主建构,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数学活动;小学课堂;教学探究
前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成绩斐然,从对先进教育理念的接受、悦纳,到努力践行于课堂实践中,无不体现着教育工作者为之付出的努力与热情。然而在听课调研中,仍能感受到教师因缺少践行理念的策略和方法而产生的内心焦虑,课堂上虽有动手操作的环节,但思考力不足;虽有合作学习的形式,但思辨性不强;教师用自以为体现新理念的“满堂问”替代“满堂灌”,并未达成提高质量,促进发展的目的。为此站在发展核心素养的角度,重新思考、界定小学课堂数学学习活动内涵、特性及组织结构,对落实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适切的学习目标为引领
数学活动即为数学学习活动的简称,强调“活动”一词意在突出数学学习是学生自觉、主动地构建新知识经验的行为活动,是学生依据已有经验,对现实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加工与分析,获得新经验(或新经验结构重组)的心理适应性的过程。学习目标是学生经历学习活动之后预期达成的结果。它是数学活动设计的价值定位,也是评估学业水平的直接依据。好的活动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思考与之匹配的活动任务与方式。尽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中,已从三个维度四个方面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培养目标,但聚焦具体内容的学习目标,还需依据课程目标进行分解与细化,需要将宏观的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时目标,且目标定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促进学生发展。
以人教版“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为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所示:
(1)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猜想、发现、推理、验证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计算面积单位的活动中,自主生成、优化拼组转化方法,进一步认识、理解转化思想在研究问题过程中的价值与作用。
(3)在有数据支持到无数据支持的探究中,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效蕴含于数学活动之中,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
(4)以认知生成为核心,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感悟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推理能力、空间观念,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养成会思善问的习惯,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上述学习目标中呈现了学生建构三角形面积计算
方法所经历的过程——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认知活动;呈现了学生建构认知的方法与途径——在探究活动中经历拼组转化的优化过程;呈现了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形成数学能力与品格。以突出学生学习行为的外化表现,体现学习活动的主体性、整体性、操作性。同时明确目标中的“理解”的评量标准,即目标描述“在计数面积单位的活动中,自主生成、优化拼组转化方法”“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
当然基于目标的层次性,上述课时目标还可分解细化为本课各个环节目标。如对于目标的落实和达成,分如下三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借助方格图,研究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唤醒已有的研究面积问题的两种经验方法,即剪拼法和拼组法;第二个环节,运用剪拼与拼组方法研究锐角三角形的面积,对比体验、感悟两种方法的价值与作用;第三个环节,研究钝角三角形的面积,完成拼组转化方法的自主优化。三个环节基于问题解决的深入,体现了目标的逐级落实,最终达成对转化思想的深刻领悟。
二、以情境引入自主探究
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良好开端。一个好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后续的问题。这样一个的情境,不是简单看看教材,在网上找些资料就能够创设出来。例如,在给出红蓝两颗骰子之后,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一起掷出两个骰子有两个数,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根据他们的理解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需要认真聆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适当的点评分析。当学生说出可以算两个数的和时,接着再问这些和有多少种情况,这样一步一步的深入,然后让学生增加投掷次数。比如说,投掷20次,记录各个和的出现次数,随后观察记录的结果,让学生思考这些和出现的次数为何有多有少。
在得到最终的问题并给出答案之后,需要深化自主探究。因为答案一般都是表面上的结果,从具体的解答或操作流程中都可以发现问题的答案,有很多同学在获得答案的时候,都不知道为何会是这个答案。所以,需要深化自主探究,去探究获得答案的原因,以及内在联系,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观察掷红蓝两颗骰子的和20次之后,会发现和为5、6、7、8、9出现的次数较多,而和为2、3、4、10、11、12出现的次数较少,且不可能出现和为1和13。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掷骰子的具体操作能获取到的答案。但只知道这个结果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探究背后的原因。在这里,可以先让学生考虑为何不会出现1和13等这些数字,学生会说两个骰子最小的点数之和是2,最大的点数之和是12,所以1和13不会出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获得点数之和的提示,通过进一步的自主探究,就能理解和为5、6、7、8、9出现次数较多的原因:两颗骰子面上能构成上述和的数字组合较多。
三、以创设竞赛情境引入问题
小学生具备较强的好胜心,热爱竞赛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设置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自主地学习。如讲解“平均数”内容时,教师首先提出将大家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踢毽子比赛,学生的好胜心会被调动起来。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某学校的两个班级学生参与踢毽子比赛,两个班级各有5名学生参赛,甲班5名学生一分钟内踢毽子的数量分别是35、37、36、39、40;乙班5名学生一分钟内踢毽子的数量分别是34、38、37、42、32,那么哪一个班级获胜了呢?学生会计算出两个班级踢毽子的总数量。最后继续追问:每个班级学生踢毽子的平均数是多少?这样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将数学知识融入竞赛类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强化对学生的思维培养,落实新课改理念。
如讲解“除法”内容时,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试商”知识的了解,可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兔子妈妈与兔子宝宝在菜园中发现许多根萝卜,兔子妈妈数了数,对宝宝说:现在一共有80根萝卜,要使我们得到的萝卜数量相同,每个人可得到多少根萝卜?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出正确答案。接着继续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两只小灰兔过来了,兔子妈妈说:我们应该和小灰兔分享我们的食物,这时我们每个人可得到多少根萝卜呢?学生发现不能运用除法直接进行计算,教师继而引出“试商”这一概念,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总结:
总之,数学活动是小学课堂上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数学结论的发现、猜想、探究过程,是发展学生“四基”“四能”的必然过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课堂数学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为追求,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在课堂的高质量的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索朗德嘎.开展实践活动,让小学生爱上数学学习[J].赢未来,2019,(32):88.
[2]刘丽华.小学数学活动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