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志虎
淄博市张店区铁路小学 山东 淄博 255000
内容摘要:当前,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存在学生的学习力普遍不高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数学课堂教学缺乏思维含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和发展。思维和策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科学有效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策略呢?依托学科思维导图,把不可见的思维过程和思考策略“画”出来,使其清晰呈现,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含量,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策略,从根本上促进学习力的提升,助推学业进步。
关键词:
学科思维导图 思维训练 学习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强弱的主要因素,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通过研究表明,学优生与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在头脑中的存储状态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图:
学优生学困生

学优生的知识在头脑中的存储呈现相互联系的网络状,结构化明显,而学困生的知识存储普遍呈现松散的点状结构。这种区别的背后,反映了学生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力的高低。这种情况的形成原因复杂,课堂上没有经过科学有效和有意识的训练是其主要原因。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难度、广度、深度不断增加,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思考能力、心智模式等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学习遇到困难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靠机械灌输、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长此以往学生思维能力必将弱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在初中或高中的学习中不能很好的应对,导致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的深层次原因。简单的说,就是知识的学习不断上升,而思维水平却没有跟上。那么,如何发展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呢?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科思维导图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一、学科思维导图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新授课中应用学科思维导图进行教学,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以学科思维导图的形式打开学习研究的思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探究知识的策略和思路。
例如在教学物体的的体积的时,可以先抛出问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物体的体积,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呢?”(或你想知道体积的什么知识?)
生:“体积是什么?”
生:“体积是用什么单位计量的?”
生:“学习体积有什么用处?”
生:“物体的体积是如何计算的?”
……
根据学生的发言,确定体积的学习结构,然后展开学习。在这样的学习纬度框架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是一种目的明确,建构特征鲜明的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是丰满的、完整的,结构化的、深入理解的。在知识学习的同时,也渗透着学习策略的训练,长期坚持学生学习和研究问题的思考方式也会悄然发生改变。

(二)运用学科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使之结构化,实现知识入框。
例如在学习《数对》时,完成新内容学习后,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梳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数对,都研究了它的哪些方面内容?(你都知道了数对的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了数对是用来确定位置的。”
这个知识是数对的什么?
生:“用途!”
生:“数对要先数列,后数行,中间用逗号隔开。”
师:“这又是数对知识的哪一方面?”
……
边问边思边梳理,建构成图。

在知识梳理过程中,能够较好的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思维能力,引领学生形成整体把握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当学生想到数对的时候,不仅仅是数对的概念零散的知识点,而是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二、学科思维导图在练习课中的应用
(一)依托学科思维导图复习回顾——内化知识体系。
例如:学习完《数对》知识,完成数对知识体系的建构之后,练习课上教师就可以提问:谁能来介绍一下数对的知识?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根据我的教学观察,面对此类问题学生的回答大多是点状的,像小鸡啄米一样,或只能说出学习的课题,很难做到条理、清晰、结构化的表述所学内容。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学生零碎的表达,说明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存储处于零散的状态,其原因是学生系统化建构知识的能力和意识薄弱。应用学科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知识体系后,学生即可按照数对的知识图进行结构化的介绍表达,而不再是以往点状的,琐碎无结构的回答。
(二)运用学科思维导图归纳解题模型——有效减负。
小学数学学习中,如果有“题海战术”存在,那一定是师生缺乏解题策略的总结和研究。建构解题策略不仅是概括、归纳、提炼等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对学生作业减负提供了可行的策略支撑。
例如:
向阳果园准备种苹果树和桃树,计划种6行苹果树和9行桃树,苹果树每行需种10棵,桃树每行需种20棵,一共要种多少棵果树?
向阳果园里准备种苹果树和桃树,计划种240棵,需种6行苹果树和9行桃树,桃树每行需种20棵,请问苹果树每行需种多少棵?

这两个题目虽然已知的条件和问题不同,但是有着相同的数量关系结构模型。通过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结构,就可以变化出许多题目,做到举一反三,对于这一类的题目,学生将会深刻理解,灵活解答。
三、学科思维导图在整理复习课中的应用策略
“学科思维导图”是基于结构化思考的知识建构策略,主要功能是将零散的点状知识建构成系统的网状知识结构,并且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系统性锻炼。由于人的大脑对图非常敏感(这是大脑的“天性”),所以通过学科思维导图建构起来的知识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在具体的实施操作过程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方式:
(一)集中建构。
以一个单元的知识为一个梳理模块,可以在单元知识学习结束后集中进行梳理。学生先自己梳理知识绘制学科思维导图,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进而全班交流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改进,最后教师出示自己绘制的单元知识导图对学生进行引领,从而实现单元知识的整体建构。
例如:
(二)分散建构。
在一个单元知识的教学中,每部分新授内容都使用了学科思维导图,当单元结束的时候再让学生进行整合就水到渠成地建构了一幅单元知识结构图。例如小学数学青教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比例》这一单元的教学,在每一节课的新授课教学中与学生建构出一个信息窗的知识结构图,在单元知识学习结束后的整理复习课中就可以完成本单元知识结构图的构建。
《比例的认识》 《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比例单元知识结构图:
学生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提升,而学习能力最本质的决定因素是人的思考水平,也就是思维能力。通过学科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常态应用,学生在学习知识时能够从整体上去把握,明确学习的目标,不同纬度对中心内容进行逻辑分析,对每一个纬度进行深入探究,然后观察各知识板块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这种思维方式除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还可以充分发挥它“易于迁移”的优势,应用到其它知识板块的学习甚至是其它学科的学习,从而实现自主学习策略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刘濯源.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6(19):3-7.
[3]刘濯源.当学习力遇到思维可视化——基于思维可视化的中小学生学习力发展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4(2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