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书良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同和街道育才小学 266725
摘要: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应用能力及打好基础,为后续的学习作铺垫。而情境教学法能够在此阶段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但能让数学课堂更具趣味性,打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同时还能将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使其能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进而达到提高学习质量与小学教学效率的目的,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法;应用策略
前言:
在当下教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较为常见且教学效果显著,此种教学方法有生动、灵活、形象及趣味性等内在优势,逐渐被广泛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而言,情境教学法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简化,让小学生更易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推动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提升,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具有效性,进而助力学生高效学习。
一、借助生活情境调动学习热情
数学是一门理论知识较为抽象且又逻辑思维极强的学科,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通常都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数学知识枯燥又难以理解,一些理论及公式还要靠死记硬背才能掌握,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就会让小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也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往往都是教师以强硬的手段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就降低了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及参与度,教学效率自然难以达到理想标准。故而,鉴于此种情况,数学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避免过于依赖于教材。应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利用实际生活中的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以此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避免教师一成不变的讲解。同时借助生活情境不但能让数学知识变的相对简单,理解起来较为容易,还能让小学生将数学知识牢记于心,从而大幅度的提升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对称、平移与旋转》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教师若是沿用讲解的方式,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较大的困难。因此,数学教师应改变教学策略,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加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将生活中对称、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展示给小学生。比如:电梯、传送带、升国旗等,这是平移现象;书本、桌椅、篮球、蝴蝶等,这是对称现象;风车、旋转门、钟表指针等,这些则是旋转现象。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了解了什么是对称、平移与旋转。这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自己回想一下,在实际生活中是否看到过这些现象,并分享给大家。这样会让学生的情绪高涨,踊跃发言,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可见生活情境的运用能将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调动起来,使其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与课堂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二、借助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
问题能够有效且快速激发小学生求知识的欲望,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达到让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缺乏一定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他们对于抽象且逻辑思维较强的数学知识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致,往往需要教师给予有效的引导。
因此,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借此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的求知欲望,并在其引导下自主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力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教师借助问题情境开展教学,既能让小学生有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帮助其更加高效的学习,还能开发小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学习质量及数学教学效率能够全面提升。
例如在《平行与相交》一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讲解,应给予小学生思考的机会。为了让小学生的思维得以提升,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引导其自主探究,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如:“在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可以有几种情况?”学生答“平等与相交”“相交和不相交的区别是什么?”学生答 “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如何知识两条线垂直相交形成四个直角?”学生答“可以用三角板”这样的问题情境对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及独立思考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在探究及思考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对知识理解掌握的更加透彻,也加深了记忆,进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与各项能力不断提高。
三、借助体验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活泼爱玩且十分好动,同时拥有旺盛的精力,但却对数学这门课程有十分强烈的抗拒心理。其主要原因在于数学理论知识多数比较抽象且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而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规范化,千篇一律的讲解往往让小学生不得要领,致使其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及积极性,自然不会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导致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因此,对于这种现状,数学教师应更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实践操作创设体验情境,让小学生可以不仅靠教师讲解学习,还能通过动手实践去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对学习数学不再抗拒。这样的体验情境既能将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还能强化其动手的能力,进而促进小学生各项能力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认识图形》一课,小学生的印象里对于数学知识中图形的认知较为抽象,而且接触较少。因此,数学教师若是在授课的过程中,单单靠讲解的方式去传授知识,学生就只能依靠想象来理解,这样对于知识的掌握就会较为模糊且不全面,教学质量自然不高。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应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设趣味性的体验情境,可以准备七巧板,让小学生动手拼接,将两个三角形或四边形与三角形进行拼接,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或是让学生尝试拼出动物等图案。这样的体验情境既能让小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对图形有正确的认知,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将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真正理解与掌握课堂知识,进而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全面提升。
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中若能融入情境教学法,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及独立思考,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故而,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助力学生各项能力及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婧.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学咨询,2020,(2):137.
[2]董明明.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