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果
三门峡市渑池县韶州中学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进程中,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其中,基础在教育,科技是关键,但最终还要靠人才。那么是不是拥有了创新技术和创新能力的人都能称之为人才呢?许多教育专家和学者认为:“一个学生,智育不好,很有可能是一件废品;德育不好,必将是一件危险品。”学校培育出来的学生,如果有德无才,不能成就事业,但是有才无德,虽然有能力和才干,却因自私自利,缺乏美德的规范,有的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甚至做出祸国殃民、伤天害理的事情,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尤其是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时代,各种思潮泛起、人心浮躁,一些急功近利、追求享乐等不良社会形态势必对广大学生产生很大影响。
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今天的教育事业中的教学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但是,在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中,在把教学质量作为评价考核的重中之重之外,对教育的另外一个功能却听之任之,那就是“德育”功能。这样就导致了基础教育部门在这样的“风向标”的引导下,有利于学习成绩提高的工作大力支持,与学习成绩无关的工作停滞不前,甚或形同虚设。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担负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们还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随着“一带一路”伟大战略和构想的提出和正式实施,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关注度必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度,我国要承担起一个大国的责任,对人才的解读和需要也要进入一个紧迫的时期,当今社会渴望并呼唤人性的回归,这促使我们更加注重提高德育实效。而道德与法治课在学校全部德育工作中有着各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任务,它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导向作用。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又是德育的主渠道,两者要相互渗透。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的灌输。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外,还必须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德育内容科学、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把德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
一、充分挖掘教材,德育润物无声
初中新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因此,德育必须深刻剖析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性,这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关键。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现出来。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要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并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德育普法相得益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身处的社会精彩而新奇,充满着无限的情趣,但生活中也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诱惑,正确地对待诱惑、利用诱惑,能使学生取得进步。十三四岁的少年正处在人生的花季,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在他们的思维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加上社会经验的缺乏和同龄人的相互影响,当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时,往往不知所措,很容易脱离正常的人生轨道,酿成终生遗憾。根据青少年学生这一年龄段的主要心理特点和面临的主要社会生活,我结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学会拒绝”内容,和学生共同分析了可能会面临的种种诱惑及其表现、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并为学生提供了战胜不良诱惑的有效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此外还要求学生实施“抗拒不良诱惑”计划。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行统一,将自己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学到的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三、丰富课堂活动,增强团队合作
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特色是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讲究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就要求全体主动参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比如讨论式、启发式、成果分享、自主合作探究等。常常使用表扬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每一课,都尽量创设大量情景并提供广泛的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很多结论如果只靠教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就教学方法来说,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大家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是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就无形中让他们从小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四、抓住教育契机,增强自我修养
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去发现和矫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改变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也体现了知行一致的原则。道德与法治课本每篇课文或单元中都有社会实践的内容,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这些内容,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其它内容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进行一些非常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把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德育切实地融入进去。如在讲完八年级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后,在班主任的配合下,我在所任教的八一班召开了《说说心里话》主题班会,孩子们的肺腑之言真诚而坦率,而教师的鼓励与评价,也使每一位学生重新找到自我。课后,班上学生还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献爱心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将认知层面的道德知识上升为道德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知与行的统一。这就变单纯的说教为精心的指导,变知识的传授为思维的训练,增强了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师转变德育观念,提升德育教化能力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德育建设面临诸多挑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权益观念在逐步增强。教师必须以全新的视觉审视和解读当代青少年,如要树立“以人为本”、“爱的教育”等德育观,具有平等和包容意识。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身教是无声的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因此,“打铁先得本身硬”,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才能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