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卫 刘鑫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永乐小学 646502
【摘要】小学音乐这一门课程是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教师可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关于音乐的歌剧、历史、图片等吸引学生注意,从而达到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多媒体技术还能缓解紧张的课堂氛围,舒缓学生的身心,从其他课程带来的疲惫感中释放出来,使学认真且放松的学习音乐。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音乐;应用研究
随着教育政策和教育方针的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水平受到家长的广泛关注,不仅如此新的教学政策也将多媒体技术引进教学课堂中,在经过多次的教学实验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范围已经不在局限为历史、语文、数学、物理等文理科学科,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课堂上也倡导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小学音乐教学方针的改革也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而加快步伐,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潜藏的对音乐的天赋和兴趣,从而大幅度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1]。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启蒙学生的音乐细胞为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但仍然有许多老师惯用传统的教学音乐的方法,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有许多,比如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等[2]。在多媒体技术引入音乐教学后,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目光引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积极参与进课堂教学中,从而帮助学生们掌握学习音乐的技巧和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播放情景歌舞剧如《狮子王》、《天鹅湖》等,根据场景中音乐的变换让学生们能够切身体会歌舞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有他们的经历遭遇,也可以播放课本上的歌曲,引导学生跟着旋律一起歌唱,然后在跟唱两遍以后停止播放,让学生们自己唱一遍,帮助学生记住曲调,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开阔的学生们的眼界,让学生产生了想要主动唱歌的欲望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高了学生们对歌舞剧,对艺术的理解。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环
情景教学是一种特殊且有效的教学方法,音乐老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的课程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帮助来创造教学情景,如播情景歌剧、音频动画等,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音乐知识和包含在音乐里的情感,被老师用音频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更能打动学生,也更加直白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们产品共鸣,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可以播放《红米饭南瓜汤》、《江姐》等音频歌剧,让学生们在音乐中深刻了解,新中国解放前的种种困难,而我们中华人民是如何不屈不挠的战胜敌人,夺回属于我们的土地的伟大历史。还能使学生们在更加懂得歌词中的深意,在歌唱《国歌》时有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样唱出来的歌,将不在是一首普通的歌,而是包含着学生们的精神信念的歌,是一首象征着未来会更好的动力之歌,是学生们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自豪的歌。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学生,将会有更加稳定、积极的人格。[2]通过情景教学法,不仅丰富了课堂氛围还增添了学习音乐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师生互动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PPT、视频等功能可以充分制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话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起到丰富教学资源的作用,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和谐共处。由于多媒体功能多样,如播放视频、音频、PPT、查阅资料等这些功能能够帮助师生之间创建更多的话题,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开阔学生眼界,为学习提供更多的资料资源。例如在学习《茉莉花》时,老师播放《茉莉花》的音频和作者宋祖英的故事,她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造了这样一首歌,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创造了这一首歌,《茉莉花》的魅力又在哪里,正真的茉莉花长什么样呢等等都可以成为话题的延伸。在对《茉莉花》进行深入了解后学生们会有不一样的情感波动,以此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对多媒体技术有充分的了解和学习,这样做出来的教案才会更加生动。多媒体技术创新了教学方法,推动了音乐实践活动的实施和开展。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情节教学来提高学生们的共情能力,和理解力以及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与老师之间形成了相互分享相互倾听的良好师生关系,丰富课堂的学习氛围,和调动课堂活跃度,缓解学生们学习其他科目带来的疲劳感,让课堂在悠扬的歌声中开始在轻松活跃中结束。多媒体技术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赵强.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 000(009):206.
[2]王秀梅.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9(4):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