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多效:谈小学音乐课堂发生练习设计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期   作者:严旻媖
[导读] 发声训练是学生掌握演唱技巧的有效途径,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上,一条具有多种功能的多效发声训练不仅能训练学生发声技巧
        严旻媖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嘉兴经开实验小学    314003
        [摘  要]发声训练是学生掌握演唱技巧的有效途径,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上,一条具有多种功能的多效发声训练不仅能训练学生发声技巧,更实现了课堂的高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发声训练时,既要考虑到发声曲目的实际操练功能,又要贴合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直击教学重难点,能为之后的教学环节服务。笔者总结了几个多效发声训练的设计策略:一、结合歌曲处理设计发声训练;二、贯穿乐理学习设计发声训练;三、简化声部引领合唱的发声训练设计;四、化解合唱教学难点的发声训练设计。
        [关键字] 发声练习;多效性
        《音乐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演唱技能做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习演唱的初步技能,包括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呼吸方法,能“高位置”发声,音色自然圆润;能用正确的情绪、富有表情的歌唱等。无疑,发声训练是让学生获得上述歌唱技能的有效途径。笔者发现,在2012年开始使用的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编者添加了发声练习,这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号:发声训练是歌唱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短短40分钟的音乐课堂,又要发声练习,又要情感体验,又要学唱歌曲,又要掌握乐理知识,容量之大,往往让教师手忙脚乱,却有效率低下。如何打造“高效课堂”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眼前!笔者一直自思索:发声练习难道就只能起到训练学生歌唱状态和音色的作用吗?能不能让发声训练具有多效性,能“声”东“击”西,既贴合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直击教学重难点,又能为之后的教学环节服务,打造“高效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发声训练的设计上下工夫。
        一、以情带声 以声传情——结合歌曲处理的发声训练设计
        歌唱除了对声音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对歌曲情绪情感的处理。虽然发声训练可以尽快地让学生打开口腔、抬高软腭、找到共鸣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声音,但是再精湛地发声技巧,少了情绪情感的支撑,作品也会变得干巴巴而失去光彩。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总是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提问歌曲的情绪情感时学生能准确的说出答案,但真正歌唱时,却很难做到以情带声,让情感在歌声中体现。那么如果在学唱歌曲之前的发声练习中就加入情绪情感的处理,将这样的处理始终贯穿于整节课的歌唱学习中,会不会使之后的歌曲处理更加水到渠成呢?
        《摇篮曲》这首歌曲描绘妈妈的爱,饱含深情,演唱时采用连唱法,要求一乐句换一口气,在力度的处理上以“渐强”和“减弱”为主。这样的歌曲在演唱时对学生的气息有一定要求,在发声时作这样的力度处理练习一来可以训练学生对气息的控制,二来直截了当地抒发情感,为歌曲处理打好基础。
        二、边练边学  能力为重——贯穿乐理学习的发声训练设计
        小学音乐教材在编写时往往将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和歌唱教学结合在一起,例如通过学唱《一对好朋友》学习十六分节奏;通过学唱《柳树姑娘》学习顿音记号“▼”;通过学唱《云》学习换气记号“∨”等等。但是学生对这些基本乐理知识的记忆却维持不长,特别是对于平时较少遇到的一些表情记号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唱这首歌曲时掌握的很好,换一首歌曲出现时居然“不认识”了。在认知心理学上,这属于认知迁移障碍,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教授给学生,必须使学生具备迁移的能力。

发声训练时用到的发声练习曲大多没有具体的歌词和意义,我们可以在设计发声训练时加入这些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然后在迁移到歌曲演唱中加以运用,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将更加深刻全面,这样的迁移训练要经常做,学生才能慢慢将知识内化。
        三、简化旋律  激发兴趣——引领两声部合作的发声训练设计
        班级合唱教学一直是歌唱课的一个难点,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解决学生的音准问题和音色统一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地处理歌曲情绪,一节课的容量之大使得很多教师无从下手。不仅老师对合唱教学“望而却步”,学生更是对合唱歌曲“恐惧”万分。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学生对“合唱”缺乏“成功”的体验,特别是一些以三度音程为主的合唱歌曲,往往枯燥地训练了一整节但结果还是不尽人意。针对这个现象,我作了多次这样的尝试:将合唱歌曲中一个声部的旋律简化,采用主要音编创发声练习,在课堂的开始作为发声训练用,而在两声部合唱时又能代替一个声部,降低合唱的难度,待学生能熟练稳定地歌唱这样的两声部后,再提升难度改为原声部旋律。这样的发声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歌唱技能,又为合唱教学作了铺垫。
        《苹果丰收》是一首以三度和声为主的合唱歌曲,低声部特别容易被高声部的主旋律“带跑”,所以在两声部开始合唱时,可以先简化高声部,将主旋律的任务交给低声部,让高声部作为伴唱,这样低声部就有了充分的练习时间。待低声部能在简单的两声部合唱中稳定后,再把主旋律请出来和低声部合作。而简化的高声部十分适合用作这一课的发声练习,因为它源于提炼自歌曲,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又能服务于歌曲的学唱,如此设计发声练习作为切入,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发声,还为班级合唱教学作了新的提示。
        四、融入情境  直击难点——化解班级合唱教学难点的发声训练设计
        合唱教学除了训练歌唱音准稳定外,还要训练学生的音色和谐统一。合唱队训练中的一些两声部发声练习曲对训练音色的和谐统一十分科学有效,但是班级合唱教学有别于合唱队训练的,这些发声练习有时并不适用于班级合唱教学。班级合唱教学的对象在音乐素养上与合唱队训练的对象相比较为落后,在班级合唱教学中使用过于专业的两声部发声练习,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课堂氛围枯燥乏味。这样的两声部发声练习只会“适得其反”,削弱了学生对合唱表演的积极性。另外,合唱教学容量大,40分钟时间显得尤为宝贵,教师在设置教学环节时更要考虑到“高效”。如果一条发声练习既能训练学生的音色和谐统一,又能直击歌曲难点,那就更加完美了。所以在设计班级合唱教学的发声练习时,首先必须要融入歌曲的情境,贴合歌曲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要直面歌曲的难点,在发声练习时将其解决,或为解决难点作好铺垫。
        《苹果丰收》两声部合唱的难点之一是从齐唱部分到合唱部分的衔接,一个声部是“1”到“1”的音程衔接,另一个声部是“1”到“3”的音程衔接,如果学生在分声部合唱的第一个音就能找准,那么接下来的合唱教学将事半功倍。但是,如果只是机械地让学生训练哼唱这两个音程,势必会使得课堂氛围枯燥乏味。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扔接苹果游戏”的两声部发声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了两个声部的和谐统一,又为解决歌曲难点作了铺垫。
        发声练习是歌唱教学的必要环节,如果设计得当、操作正确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一条多效性的发声练习不仅能训练学生发声技巧,更能帮助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笔者总结的几个教学策略,不外乎围绕以下几个原则,即设计发声训练首先要考虑到发声曲目的实际操练功能,然后再考虑是否贴合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能否在发声练习时解决教学重难点,为之后的教学环节作好号铺垫。望笔者的拙见能为同行们提供一些启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