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妮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外国语实验小学北正街校区 443000
摘要: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科学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受到各方条件限制,如何提升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现结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限制教学效果提升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提升实验教学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构建高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新课改
引言:小学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意识以及探究精神的重要窗口,可谓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实验是探索科学规律,实现科学论证的有效手段,同时将科学教学立体化、生动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调动学习兴趣。但是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并未受到足够的关注,教学发展相对滞后,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针对此情况,立足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构建高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极具必要性。
1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
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之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彰显,教学地位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由于教育观念、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具体落实情况并不乐观。第一,实验器材配置不尽合理,影响科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由于学校并未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引入科学实验器材,供不应求的矛盾难以调和,导致实验器材并不能够实现学生自主实验或小组实验。在实验器材短缺的情况下,学生实验参与度不足,欠缺动手探索的机会,影响动手能力的提升。同时,实验设备更新换代不够及时,实验设备老化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危险性,限制科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实施。第二,实验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主次地位颠倒,教师对于实验流程的控制及干预过多,学生实验探究思路受到教师的牵引,实验结果成为教师意志的体现。甚至存在以背实验代替实际操作的不良现象,不仅影响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及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削弱了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参与热情,影响实验教学有效性。
2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2.1丰富实验形式,培养探究兴趣
丰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组织形式,营造趣味性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接受度与配合度,是实现高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例如,关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实验探究,首先,教师让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如梳头发、脱毛衣、摸金属门把手等行为产生的静电现象。借助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现象调动课堂讨论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科学思考问题“静电是怎样形成的?”引出实验主题。其次,组织实验探究活动。教师为学生准备碎纸屑、气球、梳子、皮毛制品等物品,让学生开动脑筋,运用现有实验道具自主完成实验设计,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并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与探讨,得出摩擦产生静电的结论。教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在平时我们不能够感受到物体带电呢?”,引出电荷的认知,并以视频资料展示电荷交换过程,强化学生认知。通过让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课堂成就感,增强科学实验探究兴趣。
2.2打破器材桎梏,培养动手能力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发挥地域优势,挖掘生活中所蕴含的实验资源,打破实验设备对于科学实验有效实施的限制。例如,关于植物的探索实验教学,自然界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科学实验的组织实施提供了多元化的条件支持。一方面教师采集当地的植物作为实验道具,让学生了解植物的构成,并组织“植物的根是怎样吸水的”、“植物茎的解剖实验”、“植物叶子的蒸腾实验”,帮助学生掌握根、茎、叶等部位的特征。另一方面教师打破科学实验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不同植物的成长条件以及成长规律,并形成观察日志。借助学生对于熟知的植物建立的固有认知以及科学实验的深化论证,形成认知上的冲突,强化对于知识的感知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3引导自主探索,培养科学素养
在素质教育视域之下,小学科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最终目的。因此,科学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独立自由的思考及探索空间,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能够立足科学视角感知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以热胀冷缩实验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展示自行车爆胎、倒入热水的玻璃杯爆裂等生活现象,让学生讨论引发该现象的原因,提出热胀冷缩的猜想。以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活跃实验课堂氛围。其次,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实验验证猜想的合理性。教师讲解实验的具体步骤以及注意事项,让不同的学习小组分别进行液体、固体以及气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分享实验结论,探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思维的交互。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其中所蕴含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性讲解。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亲身实验探索,深化知识感知,强化实验效用,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及科学素养。
2.4借助信息技术,培养观察意识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受到实验设备短缺及实验可操作性等因素的限制,教师可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视频资料重现科学实验实际操作流程,弥补实验教学短板。例如,在组织种子发芽实验时,由于种子的萌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实际操作耗时过长,在实验过程中会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为学生准确观察实验关键瞬间造成了一定难度。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模拟种子的萌生过程情境,组织学生以第三视角进行观察与分析。发挥信息技术可操纵性的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求随时暂停、回放甚至放大实验细节,增强对于实验的感知力,实现课堂教学时间及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提升科学实验教学效率。借助视频的集中呈现给予学生感官刺激,让学生体会生命的力量,促进生命观及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的解决实验器材短缺等问题,构建现代化的小学科学实验课堂。
结束语:
小学科学教学具有一定抽象性,单纯的理论知识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实验教学是实现高效科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受到实验器材、教学组织方式、教学观念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发挥其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实验教学观念的桎梏,借助生活资源优势,优化实验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达军.新课改下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2):156.
[2]陈继文.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讨[J].才智,2020(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