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古诗特征 感悟文本魅力——小学古诗教学方法例谈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期   作者:黄成钧
[导读]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是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熠熠有光辉,代代吟诵千古不衰。
        黄成钧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尚思小学      362500
        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是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熠熠有光辉,代代吟诵千古不衰。古诗对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课文中的古诗语言凝炼、寓意深遂。然而,由于,在古诗教学中应注意发掘它的丰富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感受古诗所描绘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这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一、认知作者,理解题意
        许多古诗的创作与作者的身份以及历史背景都是相互联系的,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写作背景,理解题目的意思,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缩小时空差,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古诗意思的理解。《示儿》的作者陆游。他的一生,呼吸着时代的气息,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于是,课前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当时的写作背景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图书馆查询,有的问爸爸妈妈……。所以,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效果更好。学生在学习时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有助于自己加深对诗的理解。
        二、抓准字眼 明了诗意
        古诗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通过诵读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读,对于小学古诗教学来说应应该尤为重要。一首诗,首先要将它读通,这是基础;然后在理解诗句大致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这是重点,也是古诗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如:教学《暮江吟》写的是深秋时节傍晚到夜晚这一段时间江边的景色,字里行间流露了诗人的赞美之怀念。教学时,首先组织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着重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红”及形象的比喻“弓”、“珍珠”、,想象夕阳西斜时江水、江边的美丽景色。最后,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奏,赞美的语调反复诵读,让学生既感受到诗的语言美,又感受到的意境美,诗人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由然而生。


        三、想象意境 感悟诗情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进入意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教给学生从分析景物入手再现意境的方法,使之头脑形成鲜明完整的景象,再逐步去品味诗意,理解诗中深刻的含义。如:《山行》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四、知识迁移 灵活运用
    古诗语言高度凝练,字数有限,要把短短的几行诗句意味读出来,要把美感读出来,从而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就必须挖掘古诗中的艺术空白,启迪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去领悟、去品味诗中的无穷韵味。如《寻隐者不遇》,此诗语言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的对话一概从略。童子的回答应该不少,但诗人只摘三句,答问不多,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 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说明吗?”“假如你是寻访者,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望去时,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了山高林密,烟雾缭绕。”“我看到了峰回路转,层峦叠嶂。”于是,我追问:“如果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题一一回答,并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课堂中进行人物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把诗中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学生对全诗的内容意思也就更加理解了。
        小学课本中有不少诗篇,教师依据教材特点,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根据学生实际,弄懂语言文字,加深理解,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以物喜,以物悲,让这古典文学渗入他们的血液,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让其身心得以发展,智力得以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