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笙
福建省安溪沼涛中学 福建省泉州市 362400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是约束学生言行,规正学生思想和理念的重要基础,在整个素质化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对此,笔者也将以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为出发点,立足于情景教学中的导学案设计,论述“1+6”教学模式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希望能够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帮助和启示,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1+6”模式;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用方法
引言: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1+6”教学模式,“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1+6”模式中的“1”,谓之“切”,在开课时就对上节课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共性知识盲点进行再现,让学生精准解惑,做好对知识点的日清工作。第二部分是“1+6”模式中的“6”,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导”、“思”、“议”、“展”、“评”、“练”六个环节。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充分尊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地位,并且也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缺憾。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导学案的设计自始至终都占有主导地位,能够通过特定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
一、确保导学案设计的针对性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上所列举的内容进行设问,总结出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的疑惑之处,并把不同的知识点串联到一起。例如,在学习《全面依法治国》这一块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就应当先对学生进行提问: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内容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宪法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怎样的?在社会生活中如何真正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方针?
其次,教师应当确保问题的设计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在学习《感受经济改革》这一块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做出如下设问:请你总结出生活中经济发展的例子?从小到大你认为你的生活条件发生了何种变化?你是否对互联网经济有所了解?是否进行过网上购物?等等,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动联想到自己的实际经历,并通过自己的回忆和思辨总结整理出答案,在课堂上展现出来,这些开放性的问题,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和信息,提高他们总结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
最后,教师应当为学生设计出反思性的问题,这里所指的反思可以是对历史的反思,也可以是对教材上知识的反思,具体的内容可以涉及到社会现实,问题答案等等方面,重点在于让学生懂得用批判和辩证的精神去进行再思考,总结并审视已经得出的结论,从更多的角度对问题进行论证,甚至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去分析事物的发展。
二、确保导学案设计的层次性
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差异,要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不同梯度的问题,具体可以包括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实践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等,要确保问题能够体现出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情况,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去选择问题的种类,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探索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而且,当学生面对一些难度较大且较为复杂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解,逐步降低问题的难度,要先为学生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确保学生的学习能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推动学生的知识过渡,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求知欲望,逐步积累实践经验。比如,在学习《中国人中国梦》,这一框架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中国梦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特点,然后让学生比较中国梦与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建设目标的相似性和不同点,让学生探讨,如果没有中国梦,社会主义的建设应当如何自处?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懂得在探索中比较和辨析,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其次,教师应当尽可能拓展问题的表现形式,要把握好客观题和主观题设计的比例,如果一味让学生接触客观题,那么只能确定唯一的答案,会让学生丧失探索的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延伸。所以,教师应当尽可能为学生设计出多种答案,多种观点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能够实现思维的有效拓展,自由发挥优势,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课堂的集思广益,引导学生懂得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查漏补缺。
三、确保导学案设计的创新性
首先,教师应当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悬念,蕴含丰富的探究价值和思考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思想的深入发展,激发学生的欲望和积极性,迸发出更加多样的思维火花。例如,在学习《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框架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思考,除了创新之外,还有哪些实际行动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并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鼓励学生发言,各抒己见,促进思维火花的碰撞和交流[1]。
其次,教师应当确保问题的设计与特定的情境相结合,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都需要情境作为媒介,所以教师也应当在课堂上激发出学生的感性思维,创设相应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场景,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加真实的社会生活,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学习《少年的担当》这一框架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播放展现中国发展历史的电影,让学生从中得到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并询问学生,如果自己是电影的主人公,在当时的环境下会做出怎样的抉择,自己会采取何种行动去改变国家的命运。
最后,教师要确保问题的设计具有生成性,预先设计虽然是课堂教学导入的重要基础,但问题也需要展现出充分的生机与活力,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发展有更加充足的空间。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对教材上的观点提出质疑,然后询问学生的意见。而且,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自身的失误点,总结自己思维认识上的误区,减少认知偏差,避免出现常识性的错误。同时,教师也应当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意外点,针对那些偶发事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2]。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提高导学案问题设计的质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正向且积极的,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所以也应当得到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和鼓励。本文通过针对性问题的设计,层次性问题的设计,创新性问题的设计这三个角度论述了导学案质量进步的方法和措施,充分尊重了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情况,也结合了教材内容,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教师也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出发,层层递进。
参考文献:
[1]裘亚青. 基于"1+6"教学模式的"导学案"问题设计——以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为例[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2012(11).
[2]裘亚青. 基于“1+6”教学模式的“导学案”问题设计——以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为倒[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