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志华
江西广丰县永丰中学,江西 广丰334600
许多作家一谈起” 成家”的原因,无不答道,那只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也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写作经验,他也这样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这些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 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下面,我想就如何开展课外阅读谈谈自己的的粗浅看法。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趣”即有趣。枯燥之物,谁也不想领教;“嚼蜡”之味,谁也不愿品尝。对学生来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学生只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只有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
许多老师把课外阅读目标定得太高,把课外阅读处理得像课堂教学一样,有要求,有目标。读完以后不是背诵名段佳句,就是写心得笔记,要不就是摘沙对问妙间,让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去读书,这样的读书虐杀了学兰的兴趣,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使读书变得面目可憎。其实,课外阅读就是自由阅读;应当是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当然,要进一步激发兴趣,强化学生“读”的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是必要的。如欣赏课、表演课、活动课,还开展专题研究活动,让学生寻找相关资料阅读,而后交流展现。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了学生一块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可以激发保持学生阅读的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自信,培养兴趣。
二、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
古语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为让学生爱上阅读,还必须努力在班上创造一种“阅读文化”,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创设读书的大环境,这对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至关重要。我们可利用教室内一切可利用“展示平台”等,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或读书心得展现出来,以便互相交流。“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能不受感染吗?
我们要把自己爱书的热情传导给学生,让学生保持阅读的激情。
我是爱书之人,常常是手不释卷。工作之余,我常把自己读过的杂志、书籍推荐给学生,渐渐地学生学会主动去阅读,课余时间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实践证明,爱读书的老师,才能带出爱读书的学生。言传身教的作用是无穷的,种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三、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老师切不可放手不管。学生毕竟只是十三、四岁的孩子,凭他们的经历是无法真正做到行之有效的阅读的,需要我们身为教师的进行指导,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精读与略读结合
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容量大,不可能也没必要篇篇精读,课外阅读基本以略读为主。但略读也不是贪多求快,随便翻翻,它是一种不求精细理解的读书法。我们也提倡精读,逐字逐句逐段逐篇仔细推敲,细细领会文章的精髓。叶圣陶说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时应用。”因此,略读是在具备了精读之后,才可以练就的。如果没有精读技能,略读就会成为走马观花、不求甚解了。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达到读书的最佳境界。
2.阅读与思考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即深思。当学生读书已成为一种习惯时,就应该让他们明白:读书不单为了休闲娱乐,更重要的是从书中能获得一点什么,这就要求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当学生读完一篇文章或是一本书后,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听到的终会忘记,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让他们在思考中领略文章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3.阅读与摘记结合。
新课标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特别是阅读完名著之后,要思收获,谈体会,发表见解和主张,因此要培养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写读后感,还可以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