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传统文化挖掘及利用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期   作者:蔡拱文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发展,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排方面更加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内容和配文插图方面的渗透
        蔡拱文
        揭阳市空港经济区砲台镇埔仔小学,广东 揭阳522000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道德与法治  传统文化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发展,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排方面更加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内容和配文插图方面的渗透,而课堂教学就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最有力、最有效的载体,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隐藏的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一、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效能
(一)依托图文并茂的绘本创设情境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突出了插图在表现教学内容方面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图文结合,以图为主,同时还增加了对话、活动等学习方式,更加强调意与行的结合,而绘本作为一种补充的教材资源,能将抽象的主题通俗化,这样,教师能够更好的利用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所以,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我推荐集文字和图画于一身的绘本书籍,因为这类书籍题材丰富、颜色鲜艳、图文并茂,并附有精炼生动能准确概括故事情节的文字,适合低年级孩子,同时有些绘本里面还有一些立体页面的设计,这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悟更加深刻。例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快乐过新年”“新年的礼物”时,教材呈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样的庆祝方式,我们可以拓展阅读绘本《团圆》《我的新衣》;再如,学习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教材介绍了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及对应的传统习俗,还给我们呈现了古诗词,我们可以拓展阅读绘本《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小莉的中秋节》,而学习“我们生活的地方”,教材中给我们讲述了“傣家竹楼”和“马头琴”的传说故事,还介绍了各民族不同的传统服装,我们可以拓展阅读绘本《请到我的家乡来》《那些年 那座城》《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
(二)融入鲜活多彩的生活展现情境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我们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并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再现生活场景,把生活搬进校园,把课堂带到社会,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整合活动资源,让学生在深度的情感体验中去思考、去提升自己。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传统游戏我会玩”时,可以让学生当小记者采访长辈童年时期喜欢玩的游戏,也可以让学生讲一讲游戏规则,想一想自己儿时玩的传统民间小游戏,说一说其他地方的传统游戏,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传统游戏,感受传统游戏的魅力,激发儿童对传统游戏的兴趣,从而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三)借助便利迅捷的网络资源拓展情境
        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取多种措施,多种途径来开展教学工作。现代多媒体教学可以融声音、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所以,教师应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资源,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二、挖掘学科联系,把握渗透契机
(一)道德与法治课堂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是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参与者,在活动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教师应重视这一学科的教学,改变过去传统单调的授课方式和教学资源单一的问题,结合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和教学参考书,认真备课,进行直观教学、感性教学、绘本教学、活动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我是一张纸”时,可以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纸张,小组合作动手制作一本草稿本,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张纸,同时明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造纸术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二)语文课堂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俗话说“文以载道”,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素材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材料,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教育功能,选择恰当的时间,适宜的机会,巧借材料,融教育于行文中,纳情感在文字里,如春风化雨,于悄无声息中,因势利导让学生在欣赏享受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这对小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传统文化底蕴的渲染是至关重要的。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每个专题中都蕴含着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并且可以与道德与法治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相得益彰。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为例,学习《古诗二首》,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于古诗文的学习当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精彩,彰显经典诗文的魅力,让孩子们更加亲近中华经典,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学习《传统节日》,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于传统节日的学习当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我国传统节日的时间及对应的民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承载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奠定基础;学习《中国美食》,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于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学习当中,让学生充分了解各地的美食和饮食习惯,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家乡的美食进行学习渗透,从而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巧借语文教材中的特色板块“日积月累”,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以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日积月累”为例,学习“乐于助人”和“诚实守信”的名人名言以及蒙学教材中的“弟子规”,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背后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而有趣的“天干地支”和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歌”则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通过这一系列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我们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三、活化教材内容,融汇本土文化
   教师应立足于教材中所呈现的范例,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同时,立足本土,开发特色课程资源,结合地方优秀文化特有的形式和价值,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的契合点,开展渗透和融合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为例,通过教材中图片和范例的呈现,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从而发现家乡的美。我们可以通过调查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故事、特产、曲艺(潮剧)、名人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发现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和民风民俗,例如:榕城的行彩桥、新亨的摆猪羊、乔林的烧龙、德安里的英歌舞、云路的灯杆彩凤等活动,还有一些民间广泛流传的童谣,把教材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更富情感,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感受家乡山美、水美、人更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从而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立足于教材,挖掘教材中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挖掘学科联系,从而优化、活化、继而深化教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可承载的依托,在继承中延续,在延续中创新,永远保持勃勃生机与活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