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节庆文化教育与家校共育的合作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期   作者:李露
[导读]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初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露
        芜湖市罗家闸小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初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的的教育和训练没有固定的模式、时间和地点,这就给予了家庭教育无限的可能,而节庆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让家庭教育和节庆文化的融会贯通更具有灵活多变的形式。本文将以节庆文化为基础,探讨节庆文化与家校共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节庆文化;家校共育;合作
        节庆文化饱含着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不仅是中国人的民族情怀的寄托,而且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精神内核的重要桥梁。节庆文化与儿童教育密不可分,加强节庆文化在儿童教育中的比重,正确有效地利用节庆文化的优势,认识节庆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认同感、健全学生人格、认识社会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概念界定
        节庆文化是体现在节日、节庆活动中的文化现象。所谓节庆,是指围绕各类节日而形成的文化习俗及其他所开展的相关纪念、庆祝等活动的总称。这种文化是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点点积淀、凝聚、流传至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璀璨遗产,它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蕴含着独特而深刻的寓意,它们有的是为了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有的为了庆祝某个重要时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世界各国更加紧密的交流和合作,纪念重大的国际活动,也加入了中国人的节庆名单,其中就有与儿童教育可融合的植树节、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等。
        家校共育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共同培育学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
        二、节庆文化教育与家校共育
        1、节庆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在日益商业化的今天,即使是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节日也越来越被赋予了商业色彩,所谓的庆祝节日的意义已经淡薄,节日背后的独特内核和背景,纪念节日背后的精神寄托,孩子们并不了解,更不要谈培养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因为旅游的喧嚣已经盖过了节庆的内涵,本该是最合适对孩子进行文化教育的机会被丢弃和遗忘了,所以需要教育来发挥对节庆文化的保留、传承和发展的作用,而教育又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充分利用家校共育的合力优势来宣传和发扬节庆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文化内涵,培养民族自豪感,还可以通过由此而创生的丰富多彩的庆祝节庆的形式,把家校共育落到实处,实现学校和家庭的有效沟通。
        2、节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的节庆文化大都来源于古老的故事,由故事升华出精神,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形成了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科技与军事是一个国家硬实力的证明,而节庆文化则是中国的软实力输出的重要一部分,让节庆文化教育走进小学课堂,走进家庭,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增加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就是要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中实现,就是要从历久弥新的民族文化中耳濡目染,如何让这种宏大的理想以孩子喜闻乐见,感兴趣的方式实现,节庆文化教育就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方式。


        3、节庆文化教育的可实行性
        民俗学家巴斯科姆在民俗的“四种功能”一文中指出了民俗的四种功能,其中提到了它的娱乐性功能。节庆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当然也具有娱乐性功能,而寓教于乐则更能凸显节庆文化的教育性。许多传统节日的庆祝都包含有一些传统游戏和活动,一般是大人和儿童共同参与的。比如元宵节逛灯会、猜字谜;端午节家长带着孩子看赛龙舟,一起包粽子。这些活动不仅培养儿童智力、想象力、观察力和实践能力,使孩子在娱乐过程中接受并喜爱这些节日,还能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三、建立节庆文化教育与家校的联系
        1、小学课本中的节庆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确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这一目标,而节庆文化在语文课本中的渗透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之一,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节庆文化内容的渗透,比如一年级下册的《快乐的节日》,二年级下册的《传统节日》,三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等课以诗歌、图片等文化载体或以讨论活动的形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一些节日的来历、习俗、饮食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蕴含,鼓励学生自行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题教育。这也使节庆文化教育有了开展的基础。
        2、节庆文化与家校共育的实施途径
        (1)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情感,给予他们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传统节日》一课为例,课文中提到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重要节日,既与我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分不开,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的现代思想,这些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理解呢?通过具体的实践方式承载和体现,才能入心入脑,更易被学生接受,需要教师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家校联动的优势,比如布置儿童节任务单和调查问卷,和家长合作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记录,了解节日的由来,知道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中获得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提升,使学生在节日的庆贺中,不忘传统,同时激起爱国之情和民族情感。
(2)让家长了解活动理念
        想要促成节庆文化与家校共育的有效实施,首先应让家长充分了解并理解活动的目标和意义,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开放讨论的方式向家长输出理念,采纳建议,确定实施方案,这样才能合理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建构良性的家校互动联系,获得家长的支持。教师在设计节日任务单和调查问卷时,既要实现对学生学习和思考方向的引导,还要构建和家长的联系,家长的配合和参与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增加家长的参与意识,真正让文化熏陶的影响渗入每一个家庭。
        (3)促进学生对节庆文化的全面体验
     节庆文化的教育其实质是以节庆为节点,利用节庆的特点和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以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践行和提升,从而形成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我国大多数传统节日的庆祝习俗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这就需要家人之间共同活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学校的任务就是使节日的庆祝完成从单纯的家庭活动到具有对文化的求知性和认同感的家庭活动的升级,比如春节收压岁钱,贴春联,清明节外出踏青,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在这些家庭活动中,学生需要完成教师事先布置下去的问卷和任务单,之后在班会或班级qq群内阐述自己是如何完成任务单和问卷的,自由发表自己在和父母庆祝节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将活动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经验,丰富学生其他领域的认知,扩展知识面,在体验节日氛围的同时感受节日带给自己的教育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意义,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广阔丰富”。将节庆文化教育融入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中,融入到平常却不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才不会使教育僵化,才不会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流于形式,让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理念真正刻画在学生的心中,永远鲜活地流传下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