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月娥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艺术幼儿园 213100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中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的确,幼儿就是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认知,我们教师在美术活动中要做的,就是给予幼儿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用个性化、自主化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得当的美术教学方式会让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得到发挥,体验到快乐,使儿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乐观的心态,快乐的童年。
【关键词】美术活动、感受体验、自主创造、建立联系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以幼儿为本”,这句话每一个幼儿教师都会说,但是《指南》中艺术领域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描述,却让我反思起我们的现实误区:重技能,轻感受;重技能,轻表现。“示范”似乎变成了 “临摹式教学”的代名词。
我园是艺术幼儿园,美术是特色之一。但是,我们发现,在美术集体教学中,当教师采用示范教学的方法之后,往往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第一,孩子对绘画产出抵触,“老师,我不会……”或者“我不想画画”;第二,孩子在活动中一味模仿,依葫芦画瓢,呈现出来的幼儿美术作品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束缚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那么在《指南》的背景下怎样的美术活动才能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的终极目标呢?我们开始反思和实践。
一、从关注幼儿技能技巧的学习到关注幼儿情感的感受和体验
在《指南》的“艺术领域”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兴趣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重点。因此,在美术活动中,老师要弱化“教什么”和“怎么教”,多思考“怎么学”,努力去支持幼儿的审美感知和表现表达。
1.基于幼儿的兴趣和经验,确定活动内容
感受欣赏艺术美,并大胆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核心价值,幼儿感受表现艺术的过程是“感知积累、欣赏发现、表现创造”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要紧紧围绕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核心价值,选择适合幼儿生活经验、愿望与情趣的活动内容,尽可能地支持幼儿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1)基于幼儿的兴趣需要,美术活动内容的选择导向个性化。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重在兴趣的培养,以幼儿感兴趣、喜欢的方式来开展美术活动,能引起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因此在选择美术活动的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幼儿的兴趣需要。
(2)立足幼儿的生活经验,美术活动内容的选择贴近生活化。
生活即经验,只有扎根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才能激发他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也直接影响他们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生活经验来确定活动内容。
(3)关注幼儿的感受体验,美术活动内容的选择尝试自主化。
《指南》中指出:“体验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认识和态度形成的基础。”《指南》鼓励的是在幼儿感受和体验基础上的自发模仿,会在自己认识和理解的水平上,以自己的方式对印象深刻的感知对象或感兴趣的事物通过模仿将其再现出来。
二、从美术活动的独裁者到欣赏者、倾听者和支持者
《指南》的“艺术领域”中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我们要成为欣赏者、倾听者和支持者。我们不应以任何的标准评价幼儿的作品,学会欣赏幼儿的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想法;耐心地倾听幼儿说“画”,多给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作品中的想法和故事的机会;同时支持幼儿多观察自然界真实的东西。多让幼儿接触大自然中真实的事物,引导幼儿去观察比较,让幼儿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出求知欲。我们应该多观察少动手,支持幼儿的任何表达表现,不做过多的干预。沉下心来认真观察幼儿的表现,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并通过材料的增添、内容的调整、情感的支持等方式支持幼儿的表达。
三、从美术活动的严格高控到扩大自主创造和审美体验的空间
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多样化的材料,设计多种表现形式,是幼儿自主创造的前提。但如果要进一步激发创造表现,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去思考。
(1)从教师提供材料到幼儿自主选择材料
在美术活动的创设中,老师会根据主题或者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相关的活动内容,幼儿就在现有的材料和规定的内容去操作和体验。但这样是远远不够的,要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满足他们表现表达的欲望。作为老师,还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或调整材料,从原有的老师提供材料转变为幼儿根据前期经验自主选择材料。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材料除了要多元化,还要给幼儿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进行创造。
(2)从教师创设情境到幼儿创设情境
美术是幼儿表达对周围世界认知的一个载体,因此,在创设美术活动时不能脱离了幼儿的生活。例如,之前区域中的“化学实验室”,之前的“杀虫剂”“奶牛吃嫩草”等都是老师创设的情景。等到孩子对配色活动积累了很足的经验后,老师就把活动的主权还给了幼儿,鼓励他们用自己配出的颜色在生活中找相对应的实物进行表达,于是“纪念品商店”应运而生――他们自己开了一家在环保袋上画城市建筑的纪念品商店。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自己创设了情景,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四、从追求单一的表达表现到建立多方位的联系
1.建立各个活动之间的链接
为了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让幼儿经验的积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美术活动的创设中,活动间的有机链接,有利于激发幼儿前期的经验,并学习迁移,最终达到美术技能向美术能力转换的目标。那么怎样进行链接呢?
(1)建立小、中、大不同年龄阶段主题经验的链接
老师需要做的就是认真研读每个年龄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内容,找出共同点。以这个作为活动内容,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确定目标,层层递进。例如:中班的《我在马路边》和大班的《我们的城市》中都有关于车子的内容。因此,在两个年龄段都设计了制作汽车的内容。中班制作汽车的方法是折一折、剪一剪,然后添画车窗和车门。大班的汽车则在中班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在原有汽车外型的基础上,运用挖洞的方法剪出车窗和车门。可以发现大班是在原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2)建立已有经验和新课题之间的链接
当一个新的区域活动内容呈现在幼儿面前时,很多时候幼儿会无从下手。所以,作为老师要学会迁移,然后再引导幼儿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新情境中进行运用。长此以往的话,幼儿的美术能力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2.建立和其他领域之间的链接
认真研读《指南》,我们会发现艺术教育与其他四大领域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美工区域是各个领域的经验综合再现。因此,在开展美术活动时,我们在考虑目标的基础上,要关注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
美术活动不再是简单的表现技能训练,而是让幼儿练就一对发现美的眼睛,一个充满智慧的头脑和一双灵巧的双手。因此,让我们努力在《指南》的引领下,让美术活动和幼儿的生活结合得更紧密一点,让活动的方式更灵活一点,让幼儿在艺术创造中更自信一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
[2]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