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期   作者:王禄
[导读] 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能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王禄
        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  浙江省温州市 325600
        摘要: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能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及时关怀和帮助,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班主任应当成为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站在学生的立场展开德育工作。本文从班主任工作入手,以反面例子思考就如何走进学生心灵、做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展开探讨。
        我要讲的是我第一年当班主任的故事。
        新学期我开始组织班级晚读的任务,我向同学们解释了晚读的利弊,强调自愿申请和后期老师监督。晚读开展一段时间,我发现波波(化名)好几次没来便找他询问原因。波波表示自己晚自习有时间写作业和背书,晚读时间要洗澡。联想到他平时作业质量不高,我认为波波就是没有意志力,懒散松懈,便要求他给家长打个电话。刚开始波波还心平气和的和妈妈讲话,说着说着竟然在电话里和妈妈吵起来,他情绪激动地对着电话怒吼,就要哭出来的样子,最后甩下电话跑了。
        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惊诧地看着这一切,万想不到一件晚读的小事会导致他们母子吵架。参加晚读事小,生命安全事大,我赶紧跑出去找波波,终于在一楼走廊上找到了。我试着以平和的态度与他交流,和波波约法三章,可以不参加晚读但每天布置的背书任务必须按时完成。
        原以为晚读事情解决了,没想到10点多宿管电话联系我说波波不见了。我这才意识到,晚上的谈话并没有真正疏导波波的情绪。我赶紧赶到学校,和值夜老师一同在校园里四处找寻,校外网吧、公交站台等。最后终于和波波联系上了,考虑到他的情绪我便约定波波先回家和妈妈聊聊,下周再返校。
        返校的波波与我进行了真正有效的沟通。波波说:“初中班主任经常体罚我们,还让学生给他打饭,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我们全班都讨厌他。但是我妈就觉得老师说什么都是对的,我不听话,只会在电话里训斥我,我说你再逼我我就去跳楼。她说有本事你就去跳啊......然后你也不相信我、批评我。我很难受晚上就想离校出走,以前就离家出走过,只有这样大家才会真的在乎自己、倾听自己。”
        我说:“体罚肯定是不对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像你初中班主任那样,你现在是在十四高,和初中学校不一样。你以后重新认识一下教师这个角色好吗?然后老师这次确实有些武断,以后我会注意认真倾听、耐心沟通好吗?”最后波波表示自己这次太冲动,安全责任意识较为淡薄,也会反思这次的行为。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也对波波妈妈做了一些子女教育和子女沟通的艺术及引导。


        这一次终于找到症结所在,初中的经历使波波成为“惊弓之鸟”,此次受到我的批评后更是感觉受到老师的“欺负”。家长教育思想落后言语粗暴,致使波波长期情感压抑,通过出走宣泄情感引起别人重视。我想到,学生的出走实为被迫无奈,他们的行为其实是在向家长、学校的教育示威。潜意识里这却是一种脆弱的表现,是一种自我解忧的方式。①
        晚读风波过去了,但是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还是悄悄关注波波,课上会请他回答问题、周记互动留言、让他负责文艺汇演期间班级考勤等班级事务,并及时进行正面评价,希望能够加快关系的融洽和改变他对老师角色旧有的印象。慢慢的波波也开朗很多,不仅课上积极回答问题,课下积极提问,而且作业质量提高了不少,11月的月考波波成绩进步了20名!波波的转变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上,也包括对老师群体排斥心理的减弱,现在波波见到老师也总是很积极的问好,有说有笑地帮任课老师忙。
         由此我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问题处理上的不成熟和简单粗暴。为什么无法倾听?我事后思考,首先就是自己内在的偏见。其次,不懂得放下自己。如果你想要通过倾听,融入对方的世界,就一定要学会放下自己,并克制住自己说话的渴望,并让对方感觉到你的真诚和用心。对于波波不愿参加老师安排的任务、活动的情况,我先是从对波波平时学习并不刻苦的固有印象出发,轻率的定性为学生松懈懒惰、自律意志力问题。其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我虽然有给波波解释的机会,但内心并不信任和认同,不断的说教、错误的要求波波克服困难。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仔细耐心地倾听学生的需求和合理要求,相信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而不是一上来贴标签。凡事能与学生沟通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不联系家长,动不动叫家长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家校合作中首先班主任自己要尽最大努力引导学生,而不是把问题简单粗暴的抛给家长解决。如果在不了解家长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的情况下联系家长,盲目请家长协助管理,只会适得其反甚至加剧矛盾。
        总之,德育过程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应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状况出发。我作为青年教师经验不足,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平时要积极主动的向政教处老师、经验丰富的老班主任讨教德育问题,积累经验增强能力,这样才能在下一次的冲突中得心应手的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 彤. 教育,就是心灵的唤醒[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5:114.
[2] 马欣川. 现代心理学理论流派[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61.
[3] 叶 澜.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1999.
[4] 李晓文. 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142.
[5] 高 云,杨海霞.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 职业时空,2011(1):87-88.
[6] 张永飞.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现状与对策探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5):26-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