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措施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黄燕梅
[导读] 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知识技能水平,更能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等良好品质。
        黄燕梅
        宁明县爱店镇中心小学
        摘要: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知识技能水平,更能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等良好品质。语文教学是德育展开有效平台,对发挥语文教学职能与实现情感与态度等教学目标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尤其是针对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小学阶段学生来说,加强德育更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与道德品质提升,从而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融合;道德素养        

        引言        
        对于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我们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教书和育人并重,让知识的教育和思想道德的教育整合在一起,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科教学的内容出发,挖掘在教材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元素,善于引导和启发,善于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小学生在思想认识、情感体验和道德行动等方面有更多的收获。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学科教学内涵的丰富性,给他们提供思想道德学习的榜样,同时也能给他们提供产生思想道德认识的依据。教师要创造一种浓厚的思想道德宣传教育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也能认识到语文作为一种语言工具传递了更多有价值的人文精神。        
        1实施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德育教学是重要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主流。但在目前的小学语文德育教学课堂中,一些教师将德育教学分配给语文课的时间很少,语文课上更多的是为学生讲解习题、试卷,不重视德育教学,这是不可取的做法。另外,一些小学生对于语文课堂中德育的学习重视程度不高,这些环节构建的目的是为了端正学生的品行,但是一些学生可能没有认真听讲,忽略了教师悉心的教学安排和深厚情感态度的教学,容易发生本末倒置的问题,语文教师应该多注意并予以改正。从教师的教学手法上来讲,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不够科学,对于需要背诵的原理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性讲解,这样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会逐渐失去兴趣,这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尤其对于德育的教育,教师应该进行生动的讲解,不应是单方面知识的传输,否则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倦怠情绪,学生难以主动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应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课程的意义。        
        2将德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措施        
        2.1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通过合理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实践和学习中能更加自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行为特点与心理特点,并制定科学的德育教育目标,有效地融合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教师在平时也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他们对教师也有依赖感,教师在平时要注重一言一行,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教学和生活中,教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做到言行一致,平易近人,积极开朗,有责任、有担当,在教师的良好影响下,班级会形成良好的学风,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更加自主、积极参与到德育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2.2围绕实践活动展开德育        
        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学生理论实践综合能力水平来说意义重大。德育也应当充分利用课上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平台的载体作用,以全面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与思想品质。语文实践活动应当注重趣味性与综合性,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带动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如在《静夜思》教学中,文章阐述了浓厚的思乡之情,学生在接受古诗文化熏陶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课后可引导学生阅读意境相近的古诗文,如《十五夜》等,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入感受诗词的真挚感情与优美意境。或是让学生围绕古诗的意境与内容进行写作,实现意境与内涵等深入解读,更利于强化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亲情主题展开演讲活动,让学生挖掘古诗文中的更多亲情素材,以此丰富情感体验。利用多媒体引入社会中的不同家庭相处现象,通过古今亲情变化的比较,加强学生对亲情的全面认识,以此强化文化素养,实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3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工作要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语文学习明白更多为人处世的原则,更需通过作业的方式强化他们的认知,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遵守道德原则,用正确的道德原则对自己所经历的,所看到的一些事情进行评价,做出理性的选择。只有在现实实践中学生才能对所学的思想道德知识有所体验,产生道德情感,从而强化道德认识,逐渐把外在的道德引导变成内在的道德自律。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要通过结合一些家庭作业、社会实践作业等方式,让他们在实践当中去认识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只有结合实践,教师在课上所学习以及在带着学生讨论和分析的问题,让学生掌握的一些基本的规则规范才能发挥作用,逐渐被学生所认可。在实践中,学生如果遇到问题也可以回到课堂上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看看如何才能更好地实践某一个道德原则。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要考虑到他们思维认知发展的特点,所以在道德认识方面,抽象地讲一些道理,论证一些辩证的原理,对于他们来说难以理解,还不如用社会实践的方法,让他们产生切实的体验。另外,教师还要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自己和他人,热爱祖国,团结同学,友爱同学等的思想认识,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品德教育是教学的基础,教师要积极地开展学生的德育教学。将德育与知识学习相融合,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感悟品德,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德育的阳光照耀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罗卫青,李建鹏.小学语文与德育教育的渗透融合途径[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10).        
        [2]陈德根.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J].幸福生活指南,2019(2)        
        [3]张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语文课内外,2020(12):2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