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习惯教育奠基学生成长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期   作者:黄贵兰
[导读] 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阶段教育教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贵兰
        河南省永城市第十三小学  
        摘要: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阶段教育教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仅仅注重学生的文化课知识学习远远不足以塑造学生成为健全发展的人。为此,在小学阶段要能够认识到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以此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本文重点阐述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文明习惯培养的相关策略,以此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文明习惯;策略
        当前社会发展中大部分学生在家庭当中都是娇生惯养,家长对于孩子给予更多的期望,过多重视学习成绩,但是相对忽略对学生文明习惯的教育。我国一直以来是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当中核心价值观的体系更体现出文明、和谐的主题,为此,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祖国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者,要注重自身道道水平的提升,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为此,这就要求在小学阶段就要进行文明习惯的教育,嗯能够认识到文明习惯对于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加上小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主动实践,将形成对小学生教育强大的合力,这样小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弘扬传统美德。
        一、立足多学科知识学习,渗透文明习惯
        作为小学生要想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首先要能够对文明习惯的内涵有所了解。课堂学习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途径,只有学生懂得怎样的行为才是文明习惯,怎样的做法才符合文明习惯的做法,才能够在日常的行为当中明确方向,这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例如在英语课堂学习当中,可以通过老师、同学之间交流用语对话,让学生理解什么叫礼貌。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讲位置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一定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并且懂得出入教学楼都要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路线行走,如果不明确自己的方向,可以采用问路的方式。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课文向学生展示有关文明习惯的知识内容。通过多学科之间的渗透、宣传,让学生更加深层次的感知文明习惯所具有的内涵。通过各个学科之间知识内容的融合,让学生不仅仅在知识体系上融会贯通,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学习对于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作用和价值,并将这些知识外化为行为。
        二、营造文明习惯氛围,宣传知识
        对小学生文明习惯的培养要能够认识到环境具有极为重大的作用,当小学生对文明行为习惯的内涵有所了解以后,还需要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班级当中,在校园当中为学生渗透有关文明习惯的知识内容,让学生更多的懂文明。受到外在环境的熏陶,在行动当中真正的落实文明习惯,配合教师所营造的良好的氛围,还可以搜集有关名人名言、故事、图书、绘画、美文、相关的歌曲,让学生在教室、在校园中随时随地都能够看到有关文明习惯的内容,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对于明习惯行为进行宣传。此外,还要注重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例如可以开展手抄报、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绘,以及文明习惯的主题班会,通过让学生集思广益的方式,更多的参与到有关文明习惯的各种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对学生创设相应的氛围时,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及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创设相应的氛围,以此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学生渗透,不仅仅是感官上的刺激,更为重要的是知识体系上的升华和提升,真正的让学生成长为具有文明意识的社会发展中的人。
        三、做好约束、监督,增强意识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并不成熟,学生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外在行为,为此,这就要求能够做到相互约束,彼此的鼓励,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控制,并增强文明行为习惯的意识。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制定有关文明习惯的相关制度,并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将其细化和量化,并采用加减积分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划分等次。并定期的组织相关的评选活动,为学生树立可以学习的榜样。为了强化对于不规范的行为的约束,可以组建文明习惯的监督小组,在教室或者是在学校看到有关不文明的习惯都要及时的制止,对于表现比较优秀的行为也要及时的点赞、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增强学生的文明习惯意识。通过学生之间的约束和监督更加有利于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也注重学习自己身边的榜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四、参与实践,养成文明习惯
        小学生如果仅仅在别人监督的情况下,并不能真正的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意识,更多的需要小学生自己主动自觉的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此,作为小学生不能仅仅将文明行为习惯留在课堂,留在学校当中,而应该走出校园,在社会范围内也落实文明行为习惯。通过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得校园文化有所净化,也要将其辐射到家庭及社会层面,从而让文明之花真正的绽放,让社会上形成一股文明习惯的清流。学生除了要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还可以在一些我国的传统节日,例如中秋节、清明节等实践文明行为习惯,例如在重阳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参加活动,看望老人,为他们打扫卫生,洗衣服,表演精彩的节目。还可以让学生自愿做交通协管员,组织乘客排队的上下车。逛公园的时候提醒其他的游客不要随意的践踏草坪,在书店的时候要真正的爱护书籍,做一个文明的读书人。
        结语
        要能够认识到对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和谐氛围的需要,对于学生文明习惯的培养,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这还需要家庭及社会之间的配合,更为重要的是小学生本身要能够做到主动,强化自身的文明习惯意识,做好监督,约束自身的一言一行,真正的使自己成长为文明社会发展当中的一员。在小学教育当中还要不断的探索有关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沈欣忆,张婧,吴健伟,王巧玲.新时期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以首都中小学学生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0(06):45-51.
        [2]马贵梅.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1):80.
        [3]丁继成.哈尔滨市中小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9(10):76-78.
        [4]赵丽霞.中小学生勤劳品质的现状调查及教育策略[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9(04):89-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