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元素的灵活有效运用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苏洪立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苏洪立
        云南省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650000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在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以生为本”理念展开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论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元素的灵活有效运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音乐元素;灵活有效运用
引言
    有一种艺术形式,声音为其表现形式,声乐和器乐属于它的内容,同时还能反映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它就是音乐。音乐主要可分为古典音乐、原生态音乐、民间音乐及现代音乐等。在各种情况下我们都可以通过音乐来抒发情感,无论是悲伤、平静,还是快乐、惆怅,音乐能让内心很多情绪得到释放。音乐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心灵,让人树立崇高理想,给人带来不同的听觉感受。
一、音乐元素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的开端,而幼儿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的“伙伴”。幼儿天生热爱音乐,音乐伴随着幼儿的生活和成长,活泼的他们对音乐有着天然的亲近和向往。幼儿音乐教育能培养儿童的音乐能力、审美能力,同时它还能推动儿童大脑功能的完善,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身体的健康等。音乐元素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幼儿音乐活动中必须渗透音乐元素,使音乐元素贯穿始终。缺少音乐元素的幼儿音乐活动是毫无意义的,在幼儿音乐活动的设计过程中,音乐元素是前提也是必备条件。每一个活动中都需要融入不同的音乐元素来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目标,以及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
二、当前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现状
        在对幼儿园的孩子开展音乐活动课程时,教师首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当前幼儿教学过程来看,有些课堂的趣味性并不是很强,而且有些牵强附会。首先趣味性落实在音乐活动中并不理想,有些教师在制定课程的时候注重了趣味性的融入,但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受某些因素的影响难以实现。如,在幼儿教学的课堂上,幼儿的组织纪律性相对较弱,而且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教师即使设想得非常完美,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是会造成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且有些时候教师与幼儿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也会造成趣味性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其次,教学形式单一化,有些音乐教师在上课时往往采用先播放作品,然后让幼儿跟着伴奏一起来演唱,这样的过程对幼儿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有些幼儿本身在音乐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弱性,所以采用这种形式对幼儿进行教学就会打击他们学习兴趣。而且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动作的表演,但是有些幼儿不善于表演,所以就会感受到音乐学习的痛苦。
三、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元素的运用
        (一)以重复体验环境引导幼儿学习音乐
        重复性学习环境的构建,引导幼儿对已经掌握的音乐知识进行再加工,令信息保持时间更长。教师要结合幼儿音乐素养的提升规律,这里的重复体验不是单一技能的重复,而是基于幼儿创造性的特点,依据之前幼儿学习的音乐知识,进行新课程的导入。重复性学习环境的构建可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再现性重复。以之前幼儿学习过的音乐内容为课堂导入,并在音乐活动前进行情境再现。因为一个全新的音乐内容幼儿还不能做到马上吸收理解,需要教师适当重复与再现之前内容,引导幼儿慢慢吸收。例如大班的音乐教学,教师可将之前学过的音乐律动作为新课导入,通过幼儿熟悉的乐曲很容易集中其学习注意力,唤醒他们的活动兴趣。另外,这种对旧知识的再回忆,可唤醒新认知体验。

教师创建再现性重复情境的时候,需有选择地挑选音乐,以快速引导幼儿进入音乐状态为原则,如《开火车》音乐活动的导入,便于教师调整。教师还要结合教学重点,连接新旧乐曲内容。
        (二)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幼儿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使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时候,可以选择借助现代信息教学技术,通过对幼儿生活状况的了解和分析,为学生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幼儿将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比如,在教学《两只老虎》的时候,教师需要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活跃幼儿音乐课堂教学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施来为幼儿构建生活化的情境,组织幼儿扮演老虎,按照设计的情境进行表演。这样方式能保证幼儿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仅如此,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适时参与介入,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获得有益于身心的经验。”在集中活动结束后,我们将活动材料投放到区域里,让幼儿在自由的空间环境里自主探索创造性的表现。比如,大班音乐活动“舞龙”,在集中活动时,教师先引导幼儿完整欣赏,初步感知音乐,然后分段、分角色欣赏,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音乐,最后引导幼儿自由创编动作,初步体验龙跟着龙珠做基本的动作。活动后,笔者把活动材料投放到音乐区域里,让幼儿慢慢体会音乐的含义,启发幼儿根据音乐节奏去想、去做、去表现,创编出与音乐内容相符合的动作。当幼儿遇到困难、问题或有争执时,笔者就会适时参与介入,加以指导、点拨、肯定。这样,幼儿充满了自信心,不由自主地做起了舞龙中自己认为最美的红龙缠柱、穿插、跳跃等动作。能力强的幼儿还能根据锣鼓声的快慢来调节自己的动作。由此可见,在音乐区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采取适时参与介入的方式方法,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自主地进行创造性表现和表达,同时使幼儿积累创造的经验,丰富审美体验。
        (四)构建音乐表演区域,深化幼儿音乐感知
        音乐表演区域可以让幼儿将在常规音乐活动中吸收的知识法经过重构,在此体现出来,有助于幼儿获得更深入的感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需为幼儿创建实践环境,满足幼儿对音乐的进一步理解,并能进行创造,调动学习情绪。所以根据幼儿音乐发展关键期,教师为幼儿创建自由表演与演奏音乐的环境为:首先,教师可在音乐舞台上摆放与音乐活动有关的服装道具。如小红帽的衣服与帽子等。教师可依据音乐表演的主题,变换与丰富服饰道具。例如,在《三只小熊》曲目的表演中,教师要为小朋友们提供小熊面具、纱巾与不同颜色的衣服。其次,教师还要结合幼儿心理活动与行为特点,有计划投放乐器,保障幼儿可以熟练掌握,进而提升其音乐表演兴趣,还能减少音乐学习与表演的盲目性。
结束语
        幼儿园要想开展好音乐教学,就必须将音乐知识融入活动中,让每一名幼儿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样才能使课堂的教学变得更有趣味性,在极大开发幼儿潜能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情感,这样才能为幼儿日后欣赏美、创造美提供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荭.音乐融入托班体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以体育活动“大皮球”为例[J].幼儿教育研究,2020(04):48-50.
[2]赵延君.幼儿音乐活动元素在幼教音乐教学中的渗透[J].智力,2020(19):189-190.
[3]高秦.幼儿园音乐绘本的设计与使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0.
[4]梁美婷.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0.
[5]陈亚平.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的交互作用[J].家长,2020(18):143+1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