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拉阿衣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特木里镇则洛小学 615350
【摘要】 随着当前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越来越重视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小学阶段是最基础的教育阶段,教师必须根据新课标的修改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本文就着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低年级 提高教学效率
【正文】在新课标的修改之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了教育层面关注的一大部分,语文是一门最基本的学科,它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覆盖了学生思维能力、解析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同时,小学低年级的语文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启蒙阶段,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所以老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根据学生的爱好、特征去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制定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一步的提升课堂效果,从低年级学生的身心以及认知规律出发,调动他们上课的积极性。
一、当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的一个启蒙阶段,他们的认知以及思维能力都比较欠缺,所以教育教学领域对于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十分重视。然而,现阶段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仍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有些老师并不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定自己的教学方案,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缺乏,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爱好以及学习习惯都是从小培养的,因此应该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语文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课堂效果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便是教师忽略了所有学生的发展,他们总是会对那些学习较好、上课认真听课的学生进行细心教育,然而却对那些上课不认真听讲、十分调皮的学生放弃了教育,教学偏向了个体化;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错误,并根据新课标的更改去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的去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思想尚未成熟,所以想要让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有所提高,就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语文。且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无邪、活泼可爱,他们的一些语法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尚未欠缺,更喜欢生活在自己的儿童世界当中。
所以,教师应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走进学生的世界当中,根据学生的爱好去激发他们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13课《乌鸦喝水》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引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首先先给学生讲一讲乌鸦口渴了的故事,让学生根据此故事去想一想文中的乌鸦又是怎样的;这样低年级学生就会充满好奇,就会认真的去阅读本篇文章。其次,老师还可以根据出谜语的形式代入文中的乌鸦,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猜,这样一定会有聪明的小朋友猜出谜底,紧接着老师出示乌鸦的图片,一步步的引导着大家去读本篇文章;在读每一段之前,教师都应该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只有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有所提高。
2.2营造轻松且浓厚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往往影响着课堂有效性的提高,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就会使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有所提高,然而,沉闷的课堂氛围便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教师就应该多加考虑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可能会对陌生的老师以及环境产生抵触心理,这时老师就应该在课堂环境上多下功夫;应该将课堂设置的温馨、漂亮,同时老师应该多加引导,去表扬那些上课坐立端正的学生,形成榜样效应,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中来。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识字的教学当中,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爱好去营造更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如在认识春、夏、秋、冬四个字时,老师可以从孩子当前的身心和认知规律出发,以手指游戏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老师在前面做,让学生在下面跟着一起做,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想要让低年级教学的有效性有所提高,教师就必须抓住学生的爱好以及特性,从学生的爱好出发去营造不一样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但让学生的身心有所放松,同时还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提高了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效果。
【结束语】综上所述: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然重要。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此,就要求全体小学低年级教师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身心以及认知规律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效果可以更加显著,让学生可以有一个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总之,必须对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有效性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姜兴福.“麻雀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学周刊,2021(05):129-130.
[2]涂军明.浅析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2020(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