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式”教学引入设计浅析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唐雨晴
[导读] 本文小结了“化学式”教学的磨课心得
        唐雨晴
        湖南广益实验中学  湖南 长沙  410006
        摘要:本文小结了“化学式”教学的磨课心得。以化学式的三版引入设计,详述了从“怎么教”到“怎么学”的教学设计对比。

关键词:化学式 引入 教学设计

        化学作为九年级新开的一门学科,具象思维占主导的初中生往往对于现象多变的物质实验很好奇,但对于化学式这类概念性知识接受较慢,缺乏兴趣。课堂很容易变成“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一课时的磨课中,我发现把思路从“我教什么?怎么教?”转变为“学生为什么要学?怎么学?”课堂就变得流畅生动起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下面以三版化学式的引入设计加以对比从“怎么教”到“怎么学”。
        第一版引入设计是通过希沃白板的PK小游戏程序,请两位同学上台做代表,分别对白板页面左右两边出现的8句话判断正误(如“氧气可以用O2表示”;“氢气的符号是H”等),每句话有设置定时几秒内作出判断。通过这个引入,回顾并检测学生对于之前化学符号的认识程度,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二版引入设计是剪辑了国庆70周年烟花表演的视频,进而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其相关成分是S、C、KNO3,而且在燃放时可能会生成CO、SO2、NO2等空气污染物。长沙橘子洲头的烟花一直是城市的主打特点,但由于污染现在对烟花燃放有限定,追求绿色化学。这一版设计结合了国庆70周年、环保等相关热点,增强学生爱国之心,引导他们重视环境问题。
        第三版引入设计是展示一款国外的面膜图片(面膜上有H2O的符号),分享生活中的小故事:在没有中文说明书的情况下,为什么我知道该面膜主打补水保湿功能呢?进一步展示装在试剂瓶里的带标签的实物(白板上也展示标签):水H2O、氧气O2、氯化钠NaCl。
        从设计上看,你觉得哪一版是更好的设计,会让课堂更加顺利地开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实践告诉了我答案。
        前两版的设计都是考虑怎么“炸场”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带动气氛,通过给出一些学生熟悉或不熟悉的物质的化学式,让教师推动下面的教学内容:什么是化学式。

玩游戏、看视频的形式当然足够炸,可以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但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前两版都有一些问题:第一版游戏PK比较耗时,而且真正参与的只有两位同学,坐着的“观众”可能连白板上的一句话还没有看完,就已经跳到下一句。形式上的热闹是一时的,学生的注意力被游戏分散,不仅起不到回顾旧知的作用,而且当进入到新的概念性知识——化学式定义的学习时,学生反而更加“冷静”了,课堂呈现出一种更加枯燥的氛围。第二版通过国庆烟花的视频引出了黑火药相关知识,更是强加给学生很多新信息,显得有些“喧宾夺主”。对于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大量的化学式已经感觉到眼花缭乱,心里大概犯嘀咕:怎么刚上课就听不懂,这么难。这一版设计中,老师呈现给学生新知识,让学生看了个热闹,却没有真正激发到学生想学的兴趣。方便了老师的“教”,拖着学生“学”。
        真正更令人满意的引入是第三版的设计。该设计也是我于巧合中发现在日本买的补水面膜上竟然有H2O的字样,所以构建了一个生活场景:“假期老师在国外的药妆店看到这样一款面膜(白板上是放大的图片,实物包装现场展示),随口说到这款面膜肯定主打补水保湿!我的小伙伴很迷惑,上面又没有中文说明书,你怎么知道的?同学们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吗?”化学式内容所在的第四单元正好是以水作为核心物质的线索,大家对于H2O都不陌生,自然都观察到了这个符号,答案脱口而出。而这种真实的情景也让学生觉得之前认识的H2O是有用的。顺势我再展示了三瓶带标签的实物:水H2O、氧气O2和氯化钠NaCl。这些带标签的试剂瓶学生之前在实验室也有见过,但可能没有特别关注到标签上的名称和符号,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上。在进一步学习什么是化学式之前,我先追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化学式?化学式对比其他表示物质的语言有什么优点呢?”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很容易理解化学式国际通用,使用起来简洁方便。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比H2O和水,化学式对比名称蕴含了元素组成、分子中的原子构成等更多信息,激发学生后续学习化学式意义的兴趣,真正做到了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教学不应该是教师的自我展示,带着学生把既定内容走流程。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入手,挖掘他们“想学”的动力。当学生“想学”了,教师的“教”才会有效果,而课堂也才真正起到了作用。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上,也要一直想着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学?”“怎样让学生想学?”在此基础上,再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活动来突破各个重难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化学,化学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倾听者和被灌输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动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王荣桥.关注教学过程,凸显学科本质——谈“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6:36-38
[2]邓小红,杨梓生.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化学式”(第一课时)为例 [J]化学教与学,2016,10: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