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校园景观环境,探寻微地理现象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肖华
[导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即“新课标”基本理念提出: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肖华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中学 广东 佛山528311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即“新课标”基本理念提出: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即“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导向来看,试题注重生活性,学生只有体验地理环境,才能够真正理解地理的魅力,才能真正的爱上地理,爱上生活,而这也正是推行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关键词:校园景观  情景化教学 微地理

        从2017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综地理(全国卷1)的选择题的一道材料题引发的思考:
         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该题所设置的场景,就发生在每天上学放学的图中,就发生在身边,然而每次都行色匆匆,很少有人去关注或是观察,课堂的所讲的案例确实不熟悉甚至一生都不曾前往的地方,比如: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列举的田纳西河流域、德国鲁尔区, 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亚马孙河流域等典型案例,学生只有通过网络资料和教材信息了解区域的特点,去分析区域要素之间的联系。近年来一些学校开始建立校本教材,以乡土地理为素材,进行案例教学,基于学生对案例背景的了解和,引导学生研究家乡、建设家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地理实践力培养为目的的野外考察是学生学科实践的重要方面,但目前实际中,学生们要开展研学实践,也并非可以“说走就走”。笔者以此为契机,将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立足校园,以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教学资源,利用考查、调查等方式,组织学生探索,发现地理要素特征和地理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更深层次的地理原理和地理学科思想。
一、校园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校园地理环境是一个典型的人类活动环境,学校的规划是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服务的,不是天然的实习基地,校园的每一个区域任务型很强,缺乏地理实践所需要的典型环境,加上校园的自然地理要素如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受人为的影响较大,自然状态破坏严重,要素之间关联弱。校园活动形式单一,不同于课本中提及的工业、农业、交通等活动分析区位,学校的发展问题很多的在于学习环境的营造和日常教学管理,如果把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区域,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从地理视角去寻找切入点难度较大。
         如果用好学校景观环境,找到地理切入点,便于学生认识和了解,笔者建议缩小场景的范围,以微地理现象为对象,从细微点切入,发现校园地理要素特征及影响联系,沟通教材知识,建立课本知识在学校的应用场景。
二、寻找校园地理环境要素
        从最简单的寻找地理环境要素入手,按照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人类活动行为等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校内寻找相关要素并要求建立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学生收集的地理现象如下表:
 
       
        从学生收集的现象来看,学生开始有意识对校园空间环境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了,以校园为载体的地理现象开始转化为了一个个问题,平常习以为常的情景开始有趣起来。以学生发现作为课堂教学案例,让课堂有了生命,让知识有了应用的场景,学生探究要素之间的联系有了动力,对结果理解和记忆更加深刻。
三、校园微地理的课堂应用
    1、通过“以校园为参照的太阳升降”,首先熟悉每天太阳升降的大致方位,确定东西方向,然后以直射时间前后一周再做一个观察记录,了解太阳升降方向的变化,从太阳光与窗帘的关联性,了解阳坡和阴坡。整个过程下来,学生第一次准确的记住了学校各建筑的方位,表述的语言准确使用东西南北方位名词,对正午太阳南北方位的行程终于恍然大悟,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也能理解。
        2、“异木棉秋冬季节开花”现象同样引发的学生思考。异木棉,又叫美人树,是木棉科异木棉属,多年生半常绿或落叶乔木,高8~15米,树干绿色,挺拔,枝条轮生,与木棉树相似,原产南美洲,花期为每年的9月至次年1月。木棉春季开花、异木棉的秋冬季节开花对于广东地区的学生而言太平常不过,平时只是作为一种景观来欣赏,认为这是“花城”应该有的现象。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从了解植物生产习性着手,从现象的不寻常引发思考,进而寻找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该小组学生猜测:9月至次年1月为南半球的春季,原产南美洲的异木棉的花期应该属春季开花,移植到北半球后还没有倒好时差,随着再北半球生长的时间越久,其花期逐渐推迟。
        
        中国古代的文艺论著《文心雕龙》中便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以校园景观为背景,以校园微地理现象为载体,让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地理观测、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帅 中学地理情境化教学研究    河南师范大学 学科教学(地理)2014
[2]郑静飞、梁彦庆、裴欣彤、王琪。利用校园景观环境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   中学地理参考2018.9
[3]周华灿.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情境创设探讨[J].神州文化2012(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