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李光
黑龙江省富锦市第三中学 156100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向前,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启发式教学逐渐深入到每节课堂之上,以它自己独特的方法吸引着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与实际生活的相联系加之其参与度极高,使这种方法在高中课堂上广泛被应用。可是仍然有很多教师没有对这种教育方法了解透彻,也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把这种教育模式有效的应用的实际教学之中,导致出现很多学生厌烦学习,觉得课堂枯燥无趣,学习效率得不到提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高中政治,课堂应用
【正文】高中政治是培养学生自身素质以及国家观念的重要课程,但目前的高中政治课堂仍旧是以传统“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方式进行灌输式教学,没有做到以学生的实际出发,打造优质课堂。高中学生压力大,教师的授课任务繁重,教师们认为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研究多样性的课堂模式,导致高中政治课堂死气沉沉,枯燥至极。启发式教学顾名思义是以“启发学生思维”为主,进行趣味性授课。本文针对启发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应用中遇到的问题,重要性以及改进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启发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应用的重要性
启发式教学可以有效的改善高中政治课堂的枯燥性,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增强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减轻授课压力,不用一直担心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以拉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能够很好的关注到学生在听课时出现的问题。
二、启发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应用的现状
2.1教师对启发式教学了解不透彻
许多中学对于政治学科的教学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没有对多样性的教学进行研究探讨,更没有发现启发式教学的优越性。教师们只是对这种方法有这表面上的了解,急于尝试着应用到课堂之上,由于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在课堂上应用也自然不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学校应组织教师团队进行集体学习,加深对启发式教学的深入了解,以更熟练的方式应用的实际教学中。
2.2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低
高中政治本身具有乏味的特征,加之学生在高中时期压力繁重,很多学生对政治这门学科的学习已经失去了兴趣。教师没有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等各方面的良好引导,学生在课堂之上不积极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课堂氛围不活跃。
由于高中学生作息时间不够,导致在听政治课程时出现打瞌睡的现象,注意力严重丧失。
三、启发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应用的改进策略
3.1抓住知识重点,进行深入教学
许多课程在教学时,教师都会进行课前的引导工作,只要是教材上存在的知识都会进行逐一讲解,没有分清重点进行专项授课,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因为政治知识有很多内容了解即可,不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逐一分析讲解,把重要的知识让学生牢记在心就很好了。有些教师在一节课上安排很多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们面对众多重要知识的学习自然就觉得很困难,从而逐渐丧失对政治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播》这节课程时,教师在准备授课时必然会涉及到对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分享,相对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教师可以简略一点进行讲解,让学生们对这个概念有一定的了解即可,没必要所有知识都要熟记下来。但是针对文化的传播,教师就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让学生们对于文化是如何传播的,大多都通过哪种方式进行传播都要了解透彻,掌握重要知识点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3.2以学生为主体,依据实际教学
启发式教学主张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师在其中起到基本的引导作用已经足够,不需要过分的强调自身的位置。教师要多深入学生内部,通过实际了解学生们的思想和需求,寻找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有效授课,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思想观念。从学生们的弱项出发,进行专项训练,加深学生对薄弱知识的印象,以更高昂的姿态快速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例如:对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求索真理的历程》这节课程进行学习时,教师要格外的注意学生们的真实承受能力,因为哲学本就难以理解再加之政治本身的乏味性,学生会更容易产生畏难心理。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个人实际进行问题的思考,多与生活联系,教材中涉及到从实践中追寻和发现真理,更要求学生们要以自身认识为出发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举一些历史上通过实践出真知的典型案例,加深学生们对此节课程的理解。
【结束语】总的来说,启发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死板教学,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动脑袋去进行思考,教师做好引导作用就可以了。通过这种模式的广泛使用,不仅仅培养了学生们的自助思考和学习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个人素质,教师们的授课压力也会逐渐减轻,教师团队要对这种模式进行深入发展,响应国家要求为祖国未来提供更多更优秀的全面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1]于淼.启发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21(01):189-191.
[2]申技红.启发式教学在高校法律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1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