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爽
北京市顺义区第四学校,北京 101300
摘要:目前,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发展迅速,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人们开始逐渐关注并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但做任何事情的前提都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所以基于现代化背景下热门的终身体育思想得到了强化。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的终身体育理念与自身身体素质发展有很大的紧密关系。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渗透“终身体育”;理念
引言
初中体育是一门培养学生良好身心素质以及生活、运动习惯的学科,也是影响学生终身发展情况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下,教师需要对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策略进行合理的优化。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不能只将目光放在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中,还应当引入学生不了解,但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发展与健康行为习惯发展有益的体育项目。在教学方法与策略方面,教师需要重视团结、互助、永不言弃等品德的渗透。
1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
1.1 优化体育网络平台建设
目前来看,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多为中长跑、跳远、跳绳、实心球等,运动项目单一,不利于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学校要优化体育网络平台建设,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多项体育运动,组织学生在线选课。为了保障每个初中生都能得到有效锻炼,学校可一学期更换一次体育课程,增设新的体育课程,如乒乓球、篮球、足球、太极、体操等多个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育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提高学生运动的自主性。
1.2 鼓励家校共育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家长也要辅助教师教学,定期组织家长会议,向家长讲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获得家长的支持,为体育教学献计献策。同时,教师要将体育课程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在周末进行体育锻炼,每天坚持锻炼半小时,家长要做好监督工作。寒暑假期间,要适当增加学生的运动时间,一次运动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左右,一周坚持三到四次,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 优化措施分析
2.1 加强宣传教育,渗透“终身体育”理念
当前初中生终身体育意识淡薄,往往只看到了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体育课程对自身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那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除了学生自身认识不足之外,与学校终身体育理念宣传教育不到位也存在一定关系。为此,要想在初中体育课程中向学生渗透终身体育理念,就要求初中学校应加强对终身体育理念的大力宣传。如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或电子屏幕等方式宣传相关理论知识,这样一来可以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二来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终身体育理念树立的重要性,继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兴趣,为学生今后体育锻炼奠定基础。由此,加强宣传教育是初中体育渗透终身体育理念重要途径,不可忽视。
2.2 设计个性锻炼目标,提升学生运动能力
初中是学生追求个性、表现欲强烈的一个阶段,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教师可以学生的喜好以及日常的教学项目为基础,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锻炼目标,以此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并通过这个过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运动习惯。
如此,教师可以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健康行为意识,并且使学生在不断促进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加深对坚毅等体育品德的认知。以篮球教学为例,初中阶段的男生大都喜欢这一运动,且常常会在课后邀请好友共同去篮球场进行运动。教师便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统计好班级中喜爱篮球这一运动的学生。并在体育课的自由活动时间将他们组织起来,然后以布置任务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弹跳等运动能力、运球与投篮等技巧、团队协作的能力。比如,教师先让这一小组的学生轮流进行原地投篮、行进间投篮、挑起投篮等示范,以此初步了解学生的相应能力,并为每个学生制作相应的运动能力表格。然后,教师再结合日常教学活动中对这些学生的了解程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估。随后,教师再为这些学生设计合理的篮球锻炼计划。比如,小组成员A投篮精准度较高,但是其跳跃高度比同身高的其他学生要差,且在日常的长跑准备活动中,其表现出了耐力较低的情况。对此,教师便可以对该学生提出需要加强弹跳能力、耐力锻炼的训练目标,并具体提出每日慢跑1000米、进行10分钟分组跳绳训练的建议。在设计完学生们的个体锻炼计划后,教师需要将这些计划发送给学生家长,让学生能够在家长的辅助下进行自我检测,进而意识到教师所给建议的价值。对于班级中拥有其他喜好的学生,教师需要进行同样的操作。如此,教师便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全体学生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
2.3 开展课外活动,渗透“终身体育”理念
在日常教学中,体育课堂开设时间有限,要想让学生在领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意义基础上,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外体育运动之中,开展课外活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既能起到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作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身心逐渐放松下来,减轻身心压力的同时锻炼学生体能。为此,这就需要初中体育教师应不定期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如体育竞赛、半程马拉松以及拉练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身体素质,还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
2.4 组织各类竞赛活动,发展学生体育品德
无论是日常体育项目或者较为另类的体育项目,教师都需要融入体育品德的教育。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个人体育品质三方面内容。教师应当在体育教学中设计并开展多种类型的体育活动,包括且不限于学生个体的竞赛活动、小组合作或者竞赛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竞赛、成败、拼搏,并通过活动之后的互相评价与鼓励对学生进行体育品德的直接教育。以“健美操”为例,在实际教学中,男生的锻炼积极性明显没有女生的积极性强。具体表现在,女生们大体都能够有力地完成各种动作,而男生们动作普遍稀稀拉拉。对此,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培养学生爱运动、爱“美”、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首先,教师需要从男生中寻找榜样。每个班级中都有那么一两个性格外向的男生,这些男生会不受其他男生影响,在学习中能够勇于表现自我。教师便可以将这些男生塑造成榜样,在男生群体中对其进行表扬,以此激发其他男生的不服输精神。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男生群体与女生群体的竞赛活动,并表明竞赛的主要内容是整体的精神风貌与动作的力度与准确度。通过前两个策略,教师能够提升班级学生心理承受力。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将学生的健美操学习效果作为学生个人的挑战,然后将学生组成同性的四人小组,让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观察彼此的学习质量,并以互相鼓励的方式进行互助提升。总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三个策略提升学生的健美操学习质量,让学生们都通过健美操的学习认知到运动对身体、心态的双重影响,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勇于挑战自我、追求良好精神风貌的体育品德。
3 结语
体育教学是初中的一门重要教学科目,不仅能强健学生的体魄,而且还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对于其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作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此外,学校还要定期举办校运会,与其他学校组织联赛,丰富体育项目,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比赛过程中总结更多的运动技巧,促进个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建国.创新初中体育教育方式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初探[J].才智,2017.
[2]鲁强.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