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杨自亮
[导读] 历史学科内涵丰富,知识面广泛。学习掌握历史课程,了解历史知识,发现历史趣事,
        杨自亮
        广东省中山市侨中英才学校  广东省 中山市528400
        摘要:历史学科内涵丰富,知识面广泛。学习掌握历史课程,了解历史知识,发现历史趣事,可以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明白历史道理,培养良好的性格特点,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由此可见,初中历史的教学活动显得至关重要。史料是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把历史课程同史料融合在一起,可以有效的提升历史教授课堂的质量,增加历史学科的研究深度,丰富历史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正确客观的评价分析历史人物,全面了解历史事件来龙去脉,增加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方法
引言:史料包含诸多形式,比如有图片、书籍、文字。史料的内容丰富多样 ,可以有效的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探索了解的乐趣。在初中历史课堂讲解过程中,应用史料教学方法,适当增加图片、文字等,增加学生全面了解历史的机会,方便学生轻松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故事,发掘历史知识。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特别注意“史料教学法”的应用,增加历史课堂的内容。
一、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原理探讨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人和事。研究阅读历史,可以让人获得方法,了解历史内涵。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应用“史料教学法”,融入更多的历史内容,增加多样的历史内容,可以让学生全面的了解历史知识,全方位分析历史学科,多角度了解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人物性格,全面了解历史事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全面分析的能力,学习辩证的思维能力。可见,史料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研究
(一)依据课本范围、选择史料内容
        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时,需要依据历史课程知识,选择相关的史料,确定相似的历史内容。教师在选择史料时,需要分析选择课本教材每个单元每个模块的内容,了解每个单元每个模块的类型,综合全面考察课本教材的范围。如若教师没有分析清楚教材课本的内容类型,没有确定教材课本的范围,就会选择不太恰当的史料内容,偏离课本讲解的重点,偏离课程讲解的主干,难以起到调动学生情绪的作用,难以充分实现发散学生思维的效果。如若教师选择了恰当的史料内容,则会加强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掌握,方便学生梳理课本内容,准确掌握事件发生的时间链。
        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古代史时,就需要充分调查了解古代历史的内容,确定历史讲解的范围,缩减历史讲解的部分。像历史教师在讲解鸦片战争、南京战争、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等战争内容时,就可以增加历史战争题材的史料,向学生播放发动战争的照片图片,观看鸦片战争内容的视频。
(二)增加史料内容、构建学科体系
        应用“史料分析法”,即在历史教学课堂时,增加史料教学内容,延展历史教材内容,扩展教学内容,补充历史资料,方便学生多角度理解历史现象,加强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了解当年历史的面貌,联系历史事件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历史课堂变得不再枯燥乏味。史料的应用,还会让学生全面梳理历史事件,整理历史事件发生事件,构建自己学习历史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便于学生清楚了解历史事件,分析类似事件的相同点,讨论类似事件的差异性,整体评价事件的性质,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国服饰变迁时,就可以加入不同时代服装相关的史料,在课本内容上增加服装图片,播放相关的服装视频,向学生展示服装变化历史,展示服装变化特点,由此加深学生对服装变迁的理解。


(三)穿插历史史料、客观认知历史
        在历史教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了解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历史内容,发现不同事件的性质特点,认识当时时期的名人人物,评判历史事件的性质。对于不同的历史事件,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会有不同的情感态度,产生不同的观点,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学生甚至会完全批判人物性格,厌烦人物形象,出现过激的言语讨论。因此,教师需要适当增加史料内容,带领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穿插历史史料,增加历史人物成长趣事,引导学生客观分析人物性格,正确看待历史现象,懂得从全面多维度多角度思考事物,理智对待历史事件。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增加课外历史阅读量,阅读课外读物,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概况,满足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讨论兴趣。
        比如教师在讲解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时,就可以穿插李鸿章生平的人物趣事,增加李鸿章的小故事,让学生全面了解李鸿章这个人物,熟悉李鸿章人物的形象,让学生立体饱满的感知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客观全面的评价李鸿章。
(四)分析史料知识、发散学生思维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旨在客观分析事件内容,了解历史现象,积累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提升历史学习能力。历史教师需要在带领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后,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注重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带领学生感受历史事件内容,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为了了解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为了评判历史事件的性质,确定学生学习掌握的程度时,初中历史教师也可以利用“史料”,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历史事件,学习历史事件,让学生查找自己学习的问题,找寻自己学习的漏洞,检查学生历史事件的复习巩固效果。学生在学习分析“史料”时,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辅助学生全面分析历史事件。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分析“史料”内容,探索历史内容,发散历史学习思维,辩证思考历史事件,综合全面考虑历史内容,增强自己的阅读思考能力,提升自己的阅读学习能力,切实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历史成绩。
(五)综合史料内容、考察学生能力
        在应用“史料教学法”时,教师还可以整合史料题材,依据相同的史料题材,分析历史事件性质,综合史料内容,评判分析历史事件。纵观历史长河,可以发现不同时期不同事件具有相似的性质。因此,为了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需要整合多个事件,让学生整体分析类似事件的性质,评判历史事件的内容。
        比如教师可以选择鸦片战争、南京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战争实践,让学生分析不同战争发生的原因,讨论不同战争的相同点,总结历史学习经验,掌握历史事件内容,从而更好的记忆历史事件,背诵历史概念知识,得出自己的历史观点,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切实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成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整合历史事件内容,分析历史事件性质。
结束语:
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不仅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记忆历史事件的时间,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发散学习思维的培养,注重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形成自身的思维学习导图,延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范围,扩展学生的历史内容。历史教学的目标,还需要注重培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文简要的讨论了“史料”教学方法的必要意义,提出了确定历史史料内容,增加历史史料范围,构建历史学习体系,分析史料知识等方法措施,争取让学生真正喜欢历史学科,爱上历史学科,扎实掌握历史知识,发散历史思维,有效的提升历史素养能力,真正发挥“史料教学”的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丁莉.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11):56-57.
[2]许萍.如何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1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