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唯佳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嘉铭分校 北京 100101
摘要:美术是人类生命体验和心灵体验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对于人类心灵和思维和进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给人带来了独特的满足感和愉悦感。“美术治疗”通过心灵解释和自动联想等方法,从精神分析治疗的角度出发,充分释放患者内心中的无意识成分,帮助患者自行创伤美术作品,实现与他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文详细介绍了美术治疗与特殊儿童患者的含义与特点,对具体治疗方法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美术教育在特殊儿童发展中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美术治疗;特殊儿童;美术教育
美术活动与人类的心灵与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美术作品中相关的视觉元素对于欣赏者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给人带来丰富的意味和意义,通过美术作品的创作,创作者处理广阔的美术情境,对其自身的自我体验带来积极的影响,改善自身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实现自我修正,自我改善与自我认识。创作者经历认识、创造、体验、感知以及创造性的艺术学习,统合创作者的人生经验,寻找激发表达和展现自我的创作源泉,促进情感知觉以及心智方面的成长。因此,对于特殊儿童来说,美术创作可以起到积极、正向的治疗作用。
一、特殊儿童及其美术治疗概述
特殊儿童是指医学机构所界定的在智力、听觉、视觉等方面先天不足或后天受损的儿童群体,包含部分由于各种原因失去双亲或无法康复的患有严重疾病、肢残、智残的儿童,相比于正常的儿童群体,特殊儿童通常具体“残”和“孤”两方面的特征。
20世纪中期,美术治疗开始广泛应用于特殊儿童的治疗方面,主要治疗方法即指导儿童进行绘画创作,帮助儿童充分释放无意识成分,加强儿童患者与心理医生之间以作品为桥梁的沟通与交流,使心理医生了解特殊儿童内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美术治疗的治疗机理可以具体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美术治疗的治疗机理可以具体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艺术本身即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无论对于正常人还是在特殊人群均有一定的疗愈效果,艺术作用一种精神产物,能够有效增加人类的灵感、顿悟、直觉、想象以及感知能力,激发人的情感传达、情感调节以及情感体验能力;艺术作为情感传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培养人际关系、社会交往问题有效手段;第二,利用艺术手段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人类特有的能力,无论精神方面健康还是不健康的人,都能够利用艺术来表面自己的内心世界,只要有合适的创作环境,通过可以通过创作实践来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美术作用的创作与交流,需要专业人员的认真指导。美术治疗工作主要包含诊断、改变与结束三个阶段。通常来讲,精神层面的治疗工作没有一个确定的、普遍的治疗方法与治疗标准,不同的当事人,其创作思维与创作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创作方式方面,可分为结构性与非结构性两种,结构性方法即事先规定了一定的创作媒介与创作主题,通过一定的抽射技术所进行绘画测试。非结构性方法是指为当事人提供基本的创作材料,由当事人自行设定创作方法与创作主题,自发创作。通过以上两种创作方法,人之间的交流,当事人对作品的看法,对创作实践的反应以及与创作材料之间的互动等,根据相关现象了解当事人的疾病特征,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目标与治疗计划。
二、特殊儿童美术治疗的教学方法
特殊儿童美术治疗工作有着比较特殊的治疗原则和教学方法,根据以上所阐述的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针对特殊儿童进行一定的改良与延伸。
(一)情感建立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缺陷,排斥与他人交流,这导致他们的思维开发收到影响。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游戏和讲故事的方式拉近师生距离,让特殊儿童放下防备。除此之外,教师通过绘画欣赏课程,解读愉悦的绘画作品,以及音乐和游戏的配合,引起特殊儿童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绘画的认知和接受力,并尝试给予简单的绘画材料,让特殊儿童开始涂鸦游戏。谈话法相对于讲授法来说,实践活动的灵活性更大,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口头问答方式来交流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语言表达与事物分析,激发当事人的对于某一事物的兴趣与思考。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利用谈话交流能够对当事人的心理活动状态进行直接的观察,教学通过语言交流来扶正当事人对于某些事物的偏差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常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二)交流阶段
此阶段主要培养和激发特殊儿童的绘画兴趣。通过绘画游戏的方式,逐步引导特殊儿童拿起画笔自由涂抹,使其以绘画的方式实现交流。课程内容包括对色彩和线条的自由涂抹,让特殊儿童熟悉绘画材料,体验色彩带来的视觉体验。此时可以运用讨论法,这种方法,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最为平等,通常适用于心理状态比较理想的患者,讨论内容通常以教材上所记载的有关事件为主,大胆讨论,各抒己见,通过辩论与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以往所学到的知识。
(三)表达阶段
教师应鼓励特殊儿童通过绘画释放无意识,启发他们将绘画当作抒发内心情感的工具,通过营造自由的绘画创作氛围,让特殊儿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对绘画作品进行分析时,对作品中出现的正面、积极的绘画元素应进行鼓励,强化学生的正面情绪;对含有负面情绪的作品,允许特殊儿童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负面情绪的排解和宣泄。
(四)引导阶段
人接受知识的经验分为被动经验和主动经验。被动经验是指特殊儿童未经思考、没有理解消化的那部分美术引导阶段,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设置情景,刺激特殊儿童过程中,促进特殊儿童的思维能力发展。课程内容包括教师对上个阶段的总结,从以欣赏快乐为主题的代表性绘画作品入手,引导特殊儿童组织表现愉快的色彩与线条,激发其正面、积极的情绪。参观法也是美术教学常用的辅助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扩大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识,将实际教育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巩固美术教学的教学成果,学生所参观的美术作品在内容以及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参观学生自己的美术作用,也可以参观一些名家名作。
(五)思维创想阶段
特殊儿童因有一定的自闭性,反映在绘画上一般是从自我意识的表达开始,并没有体现出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特殊儿童所表现的每个物象之间往往没有必然的、紧密的联系,他们只能体会到自己的感受,而不能明白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以及他人的需要。通过美术教学,能够激发特殊儿童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关注外部环境,并肯定这种关注,强化其正面、积极的情绪,逐步培养特殊儿童建立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欲望。为了鼓励特殊儿童与外部世界产生联系,教师在绘画创作中应引导其对人与环境共同表现,通过鼓励绘画丰富的细节来辅助特殊儿童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结束语
艺术是人类发自内心的表达,是人与生俱来的才能,艺术拥有着超越语言的力量。美术教育将有助于儿童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因为透过美术创作,特殊儿童不仅表达出困扰和问题,也表达出对他人的积极关注、对生活的热情和充满希望的态度。而后者,正是支持他们不断适应社会的重要动力,在此,我呼吁关注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使美术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参考文献
[1]黄一莉.美术教育在特殊儿童发展中的治疗作用[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2,1(24):43-46.
[2]徐青.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作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21):177-178.
[3]封巍.新疆特殊教育学校美术学科教育现状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