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郑盼盼
[导读] 在小学传统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光是知识就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
        郑盼盼
        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中心幼儿园  677000
        摘要:在小学传统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光是知识就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论知识,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教学对学生后来成长和成功的重要性。新教材中说了这一点:小学教学中不能轻易忽视音乐课程教学,要更好地将其融入大环境,进而使音乐教育更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进而使整个校园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成长。本文主要分析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关键词:音乐教育;校园文化;教学方法;
引言
        在初等教育方面,传统教学只强调文化课程教学,而忽略了音乐教学在学生整体发展中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标准不断实施的背景下,有相关规定指出,要重视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将音乐教育融入学校环境,推进校园文化的有效建设,从而为校园发展做出贡献。在此基础上,本文致力于分析小学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策略,希望对教育领域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一、校园文化受小学音乐教育的影响和促进
        大家都知道,校园文化作为一个具有综合特征的特殊概念,基本上混合了许多元素,其内涵非常丰富,属于整个文化表达的重要范畴。将音乐教育教学有效融入小学课程,可以不断净化教育环境,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热情、主动的良好态度;在小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推进音乐教育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应具备的审美能力,进而影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观念。在小学音乐教育不断普及和发展的时候,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整体合作以及写作能力,进而保证他们能够积极主动。
二、当前小学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自身教学中存在弊端,阻碍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音乐文化建设主要由制定统一课程的学校以及不同美育学科的教师组成,但这两个学科的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学校音乐文化建设。例如,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优先考虑教师,英语等基础科目的教学资源,音乐等美育学科在夹缝中不断生存。上课的资源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教师只是传授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育者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思想和条件也制约着校园音乐文化的发展,许多美育教师自己认为,他们不需要把学校发展为副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认为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的活动是班主任的任务,从而忽视了自己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未能充分激发课堂教育的积极性,进而降低了学生的主动性、实用性,阻碍了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和校园音乐文化的形成。
(二)家校、师生之间沟通不畅,教学理念难统一
学校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学校。如今,父母受到时间和精力等原因的限制,不愿主动与老师交流,老师也没有多少时间积极与父母交流。最终,导致没有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和沟通,儿童的办学成果以及办学理念和理念不能及时为家长所知晓,进而导致学校在音乐文化建设理念上得不到家长的反馈和支持。在家里学校沟通不畅的情况下,许多老师不愿意和孩子交流,师生之间会出现一道屏障,这又导致孩子有问题时不去找老师,也不了解发生了什么。问题不及时解决的学生,随着积累,会养成不良习惯,烦老师,烦读书,甚至会用散步的手段来躲避困难、避开老师,因此不能积极参加学校音乐文化活动。为了建立及时有效的沟通,学校与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陷入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和实践。
(三)学校对音乐文化实践重视程度低,活动开展频次低
今天,一味让学生上课学习,不积极展开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活动,已经是每所学校的潜意识共识,“会影响成绩”,“会浪费时间”,“会有安全问题”等等,学校不在校园里组织音乐文化活动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大降低,不能引起学生对音乐文化的重视,也谈不上积极参与音乐文化实践活动。

兴趣是所有学习活动的核心,因此,只有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实践活动带动儿童参与,儿童才能积极参与校园音乐文化活动。从而提高了整个校园音乐文化的发展水平,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下音乐实践性的理念,例如,当学校管弦乐队只接受学习,而不让孩子们在演出中交流时,很长一段时间内,孩子们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会稍低,最终,孩子们会放弃甚至排斥音乐文化活动。
三、小学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研究
(一)发挥音乐教育引导性特点
音乐能够充分体现出本真,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一项最重要的功能是改变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审美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这个角度看,音乐具有一定的引导性,能够真诚地打动学生,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品质,才能实现校园文化的有效建设。比如,在人音版小学音乐二年级《早上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成为懂礼貌、讲文明的好孩子,教育学生在看见老师、长辈、小朋友时要主动问好,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发挥音乐教育引导性特点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实现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利用音乐教育的激励性特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树立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优美的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校园音乐,以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文化充满活力和活力。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激励所有教师和所有学生精神上的满足。
(三)利用音乐教育的凝聚性特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师生凝聚力形成的核心。利用校园丰富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丰富学生的个人情感;通过提高团队凝聚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音乐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很多事情都需要学生们一起努力完成。例如,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是使用打击乐器来伴奏歌曲。合唱注重团队合作,在保持每个声音发音平衡的同时,实现旋律与和声、伴奏的统一;合唱团只有配合指挥部才能传递优美的声音;舞蹈演员必须行动一致,将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还有很多这样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团队凝聚力、团队精神,培育团队精神为根本目标,将团队精神体现在校园精神文化中,激发受教育者的团队意识,促进师生交流,是一个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利用音乐教育的美化性特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音乐活动的过程是一个美学过程。通过在校园开展知识收集和娱乐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识别善恶之美的能力,帮助他们提高知识。以师生为良好文化氛围的发散中心,全方位打造校园,成为积极健康、文明礼貌的大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不知不觉地改变了学生,通过与师生一起参与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学习,将知识融入娱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社会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小学音乐是视觉、听觉和情感的载体,加强小学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感受,还可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小学音乐教师可以从发挥音乐教育的指导特点、创新音乐教学形式、展示音乐教育的导向特点、加强音乐教育宣传等方面入手,同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试析音乐艺术[J].孙淑敏.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7).
[2]从音乐教育角度思考校园文化建设[J].张林飞.华章.2019(19).
[3]浅谈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刘丽娟.教育教学论坛.2019(28).
[4]浅析音乐教育促进校园文化发展的作用与意义[J].吴婷.群文天地.2019(16).
[5]占领校园音乐阵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J].曹华.教育教学论坛.2018(23).
[6]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提高学生音乐素养[J].何爱清.音乐天地.2019(07).
[7]用音乐滋润学生的心灵——浅谈校园文化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J].何亚真.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9(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