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丽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米场镇福达中学 广西 玉林 537713
摘要:社会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教学重要的属性之一,尤其是运用实践活动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形成道德素质与法制观念,已经成为该学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本文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需求,探讨了教学中社会实践模式应用的功能与价值,同时对如何更好的推动社会实践模式落地执行提出了个人思考与见解。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模式;道德素质;法制观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推进必须走“理论回归实践,实践启迪意识”的路径,着力培养初中生的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使之形成良好的主动性思维,进而不断提升综合素质。为了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有必要加入实践内容,即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堂与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更好感知课程内容的现实存在价值与应用方式,从而完成思维由书面到生活的转化,逐步形成实践导向的认知能力。据此来说,进一步强化社会实践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要充分考虑学生诉求,突出教学重点,不断提升教学的现实针对性与综合质量。
1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社会实践模式的应用价值
所谓的社会实践模式,指的是以社会为“大课堂”,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以获取更多体验和知识的教学方法。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学习提升的关键阶段,倘若一直“困在”课堂与校园里,埋头故纸堆,不仅很难取得学习素质的全面提升,也不符合新课程及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尤其是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社会生活存在密切关联,必须突出社会化、生活化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课程意涵,形成科学认知,掌握实践能力。
如,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敬老爱老的公益慈善活动,可以帮助初中生形成尊老爱幼、扶持弱势的品德,塑造学生的正向人格;通过让学生聆听法治课程,参与户外法律援助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建构法治观,形成正确的法制意识。这些户外及生活化的社会实践,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至为重要,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三观”养成及高效学习,同样具备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必须引起足够关切。
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社会实践模式的应用策略
通过合理设计教学项目和策略,增加社会实践与生活化内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比例,能够为学生们增加参与实践、走入生活、磨砺心智的机会,进而不断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治观念,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1)为课堂教学为引,帮助学生形成实践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基地仍然是课堂,尤其是立足于教材和书本,准确传授教材中的关键知识与理论内容,让学生从科学层面掌握核心内容,这对于教学工作而言是前提,更是立足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进行了精细化革新,加入了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这使得教学工作更具吸引力。为此,教师要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实践活动的比重,运用情境教学、分组协作教学、互动教学、多媒体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们通过彼此交流互鉴、班级共同合作等方式,将书本内容搬到现实场景中,既可以加深认知,同时也可以形成应用思维。
另外,要以课堂为出发点,将道德与法治课堂带入到生活中,让课堂与社会实践产生密切关联,提升课堂教学的转化水平。以课堂为立足点,让教学内容有序延展开来,可以丰富社会实践价值,提升实践性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2)以生活场景为载体,建构课外思考与成长空间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许多内容都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表现,尤其是生活化场景的重现可以将平面的知识点立体化、鲜活化,进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降低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难度。同时,进一步开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认识到道德与法治不仅存在于课堂,同样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着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细节里。引导学生发现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元素,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带动学生积累道德素养,逐步形成法治观念与科学认知。要以生活场景和具体情境为依托,引导学生正向思考,将日常生活、社会事件总结为道德与法治知识,逐步形成思辨能力与联系能力。这样一来,教学可以进一步拓展范围,而学生也有了充分的课外思考与成长空间,可谓一举多得。
如,在部编版九年级《文明与家园》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吸烟的危害,并据此设计一次“珍爱生命,远离吸烟”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分头去调查搜集香烟的制造过程、吸烟人群、吸烟的危害,周围人对吸烟的态度等,然后各小组将调查结果进行统一汇报,之后每人制作一份戒烟手抄报或橱窗,劝导身边的亲人戒烟。
(3)有效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教学的核心要义还是以各类实践活动为抓手,让学生们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现实存在,进而形成准确的理解和认识。要有效组织各类课外活动,调动并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提升实践活动的作用水平,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学有所得,行有所悟”。另外,老师也可以在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前设置针对性任务,让学生们带着任务和目标参与活动,增强他们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意识,同时也可以达到锻炼学生专项素质的目的。
如,在部编版九年级下的第六课《我的毕业季》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一次毕业生的郊游、野炊活动。在活动中,可以让大家群策群力,一起做饭、准备零食,同时在饭后表演节目,开展户外文娱活动等。在户外野炊活动中,要让大家保护环境,仔细搜集垃圾,同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践行“清盘行动”等。以这样的活动为引领,学生不仅密切了彼此关系,同时也可以开拓视野,感受毕业的独特情绪,为自己的成长留下美丽的印记。
3 结论
综上所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调社会实践模式的重要性,其根本诉求在于将书面理论知识具象化,提升道德与法治内容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力,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形成思维与实践的对接。为此,要立足课堂教学,有效延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范畴,设定生活化场景,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深度思考,紧密联系,形成思维发散能力,同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并解决问题。做到这些,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理念可以更为完善,同时也可以达到磨砺心智,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金春林.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反思[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8,000 (005):P.121-121
[2] 丁紫俊.初中《道德与法治》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研究[D].扬州大学,201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