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娥
湛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广东 湛江 524043
《器乐进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小学生器乐合奏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2015YQJK184),已圆满结题,课题组研究团队探索总结出适合我市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新模式和方法,特别是对课堂器乐进课堂教学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并具有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目前,本课题成果以点带面,先后在我市各层面的八所实验学校实践的基础上推广至全市160多所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展示、交流、培训、展演等活动,其成果形成网络形式辐射到全市中小学学校以及省内多地学校。
本课题实践研究如下:
一、课题实践的背景
器乐教学是音乐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器乐进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表达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学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其喜欢的相关艺术类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门艺术特长,掌握一门乐器,让学生的艺术素养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实验的进展
1、制定课题方案
2011年版课标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以新课标的要求为契机,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突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丢弃以往“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传统,探索以小器乐进课堂,实现音乐课堂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兴趣,提升我市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目标。
2、确定研究的重点与目标
(1)盘活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资源,让社会资源与家庭资源参与到学校的艺术教育教学中。
(2)构建教师学习、交流、培训平台,促进教师器乐专业发展。
(3)科学处理器乐教学与音乐教学之间的矛盾,使她们成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共同体。
(二)课题实验的组织与实施
1、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课题组成员拟出了理论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学习了党和国家出台的文件和政策,学习《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新课程标准解读》《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等。使成员们意识到小乐器进课堂教学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真正的把理论和教学融合在一起。
2、开展有效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教研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是教研的目的,课题组经常组织实验教师上教学公开课和研讨课,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共同分析、探讨器乐教学问题,并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在教研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反思,从而得到成长。我们举办音乐教师管乐大师班课,葫芦丝教学观摩课,口风琴教学示范课,小提琴大师指导课等教研活动,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3、专家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专家引领为课题实验保驾护航。在实验中我们聘请多位专家对实验工作进行专业的指导,2015年8邀请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梁大南到我市讲学,同年9月邀请四川音乐学院李天池教授来我市作管乐大师班的训练,2016年8月邀请星海音乐学院李国安教授来我市作器乐教学讲座;专家、教授不定期到学校指导教学和乐团排练,使教师与学生的演奏水平快速提升。我市的管乐队、手风琴队、口风琴班、弦乐团、葫芦丝、古筝等器乐团队在省内均获得很好的成绩,并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4、搭建平台,为实验教师与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器乐教学离不开舞台表现,课题组重视搭建师生展示的舞台,师生们在丰富多彩的表演中得到锻炼,不断成长,演奏能力和技巧不断提升,在演奏过程中自然而然体验到表现音乐的快乐,这种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增强音乐学习的兴趣。如参加全省、全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天才梦想秀活动,维也纳金色大厅音乐庆典活动,中俄艺术风采国际文化交流展演活动,广东省管乐比赛,广东省首届中小学生行进乐比赛,亚太国际手风琴艺术节活动等荣获佳绩。
三、成果与反思
(一)成果
1、器乐进课堂教学实践,优化学校音乐教学模式,器乐教学与音乐教学成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共同体
器乐进课堂实验后改变过去音乐课堂单一的教唱歌曲,发展为演奏、歌唱、欣赏、创作等综合课,音乐课从过去的只动口变成了既动口又动手又动脑的课堂实践。
实践一:(湛江市第二十五小学)葫芦丝进入音乐课堂后我们一改以往“听”和“唱”的老把式教学模式,小乐器的加入大大充实了音乐课堂,从“听、唱”延伸到了“奏、演”,既可以让学生直观、准确地掌握乐理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提高节奏感、音高感,培养学生视奏能力和视谱能力。学生在吹一吹、奏一奏中,全身心体验、感受、理解音乐,从而大大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了音乐视野,提高了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
2、通过器乐的演奏,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团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器乐教学既训练了学生的节奏感、音准感、协调感、和声感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团队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
实践二:(湛江市第三十二小学)通过器乐进课堂,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习态度、精神气质、艺术才能、自信心、纪律性、耐心及肢体协调能力等方面都有显著进步。教师的团队凝聚力、职业幸福感、个人气质、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也有明显提升。通过师生的不懈努力, 学校弦乐团不断发展壮大,现有成员520人,乐团已成为赤坎区教育文化建设的一个特色品牌。乐团成立以来,多次在省、市器乐比赛中获佳绩。
3、盘活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资源,让社会资源与家庭资源参与到学校的艺术教育教学中
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学校教学上,而应该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上。实验过程中面临着师资缺乏、乐器购买难、学生水平不均衡等难题,但我们没有推托、逃避,我们尽一切可能地整合资源、共享资源,通过请进来的办法,借助社会、家庭力量聘请教师,两年多来,我们聘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的管乐专家,中央音乐学院的小提琴家,全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及民乐的指挥家到我市来授课和指导;同时聘请一批市内的竖笛、葫芦丝、口风琴、古筝、扬琴、手风琴等专业老师进入课堂教学。在购置乐器时,我们严格遵循家长的意愿,自愿购买的原则,争取家长的支持购买乐器,使器乐教学能顺利开展,社会、学校、家庭的资源都共同参与到学校的艺术教育当中,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4、促进音乐教学改革,培养一专多能新型教师
新课程对音乐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器乐进课堂的探索与实践中,我市音乐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各子课题之间经常沟通、研讨,通过参加各种比赛、专业培训、活动展演、教研活动等交流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编写了乐器基础练习曲、谱例、优秀作品集等多套校本教材,撰写了课题实验论文、教学案例等。实现了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提升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的平台,使教师成长为集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优于一体的新型教师。
(二)反思
1、要加强教研工作,建立常规的教学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2、坚持器乐进课堂教学实践,培养教师、学生演奏兴趣和能力,鼓励教师与学生在乐器学习中教学相长,在演奏中发展兴趣特长,提高艺术素养。
3、争取各级领导支持,让课题成果得以推广,让更多的学校参与,让我市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健康发展,让美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翠娟. 器乐进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J].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8, 000(00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