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章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霞洞镇由甘第一小学 广东省 茂名市 525000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极其典型的育人课程,有利于切实教育学生公民道德意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之际,如何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值得被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关注与思考。鉴于此,本文结合个人教学经验,结合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科实际状况,他按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方式,力争全面提升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国小学教育体系内,德育被列为首位,直接关乎我国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状况。小学思想品德课,重点在于实施公民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文明情操及健全人格。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内容。所以,积极研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于提升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相关部门及教育人员高度重视。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小学解读,心理健康教育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部分,教师及家长家长都会抱着“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意识与观念,常常将“智力教育”放在首位。然而,当代社会需要的是综合性人才、高情商人才、高素养人才,在孩子未来工作及人际交往,甚至是家庭婚姻中,都需要拥有健康及成熟的心理状态 [1]。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及情感观念等具有重要价值,可促使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三观,并养成责任感。最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准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离异”,加上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家庭暴力及过度溺爱等问题频频发生在不同的家庭生活中,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都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例如,经相关调查显示,有不少孩子存在自闭倾向、暴力倾向、自我倾向等,严重匮乏责任意识、感恩意识,长期下来势必会影响其健康成长。在这种态势下,如果其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必会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然而,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不到位,不会会影响学生身体机能,甚至还会致使其产生各种各样的坏习惯,影响其身心发育[2]。所以,针对小学生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可谓是意义重大。
二、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借助实例,展开心理辅导
单纯的进行思想教育、理论教育以及传授知识,都仅仅只是在表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真正净化学生内心,不利于真正改善学生思想状态及个人行为。为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理论教学基础上,还要适当融合生活实例,以此辅助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通过运用生活实例,可帮助学生将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小学生社会阅历少、知识浅薄,对周边环境的了解不够到位。思想品德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真切反映,一旦脱离现实生活,思想品德课堂势必会变得更加枯燥、无味[3]。在学习思想品德内容时,会涉及极其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单纯的背诵这些知识,势必会促使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产生恐惧感、畏难情绪。换言之,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理论教学,不注重实践教学,势必会为学生带来学习压力,致使其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种状况下,灵活应用生活实例,便能有效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发生一定变化。例如,在教学《如何正确与朋友相处》时,教师便可以列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朋友交往时遇见的事,并告知学生与朋友相处的方式会直接影响我们与朋友的关系以及个人心情。这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故事情节“假设”在某一名同学身上。然后,提问这名同学,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自己要怎么做,以及分享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与朋友的相处方式。在讲解知识时,教师还是应向学生传授一些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助力学生正确处理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获得快乐生活的能力。
2.优化环境,加强心理教育
一般来讲,学习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且深远的影响。为了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上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积极采取多元化教学形式,以此丰富课堂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心理话剧,心理健康知识PK赛等形式推进课堂教学活动。心理健康知识PK赛,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从而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生活的重要价值[4]。在心理结合知识PK赛作用下,学生可以掌握高效的心理疏导方式,以便日后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做到自我疏导,从而缓解内心的苦闷之情。同时,参加心理话剧表演,可促使学生真切感受话剧中的人物情感,从而在这些励志的人物身上受到启迪,立志成为新时代好少年。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正确认知自我、解开心中抑郁的枷锁”等主题话剧,在网络上挑选实例加以表演。结合热点事件:某六年级女学生,因外貌不佳、学习成绩稍差,常常受到教师批评与同学讥讽,她越来越自卑,不敢抬头走路,不敢大声说话。有一天,她在面对同学的嘲笑时,选择用自杀方式了结生命……挑选这个悲剧素材进行表演,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感受事件中女生的抑郁情结,以及“自我了结”的原因,从而促进学生感受到“抑郁之结”对自己的危害,并告知学生不要放大个人缺点,要努力寻找个人优点,从而克服自卑心理,杜绝出现任何不良行为,学会做一个懂得释怀且内心强大的“大人物”。
3.合作交流,促进心理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育观念有所变化。目前,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集全家宠爱于一身。为此,他们在性格上或多或少难免都会存在缺陷。例如,不愿意与他人交往、过于孤僻、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以及经常漠视班级利益等。便面对独生子女的这些性格缺陷,如果不及时指正与修改,势必会严重影响其未来发展。为了确保学生都能形成团体意识、责任意识、宽容意识,教师应适当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时机,促使学生在团队学习中加强交流与沟通,从而促使其不断完善自身个性[5]。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就应围绕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及学习状况,将班级内的学生合理划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心理互帮互助”小团队,当学生遇到学习问题、生活问题等疑难杂思时,便可以在组内讨论,获得小组成员帮助,互相分享快乐的经验,从而促进彼此共同进步。
4.社会实践,克服心理问题
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往往都是学生自学参与社会实践的结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提出实践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从而不断改善集体观念,克服心中的“人际交往”障碍等。这样一来,不仅能培育学生艰苦朴素情怀,还能促使其互帮互助,养成坚毅的心理品质。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时,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小学生常常被思想束缚,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培养其“主体”精神。为此,教师要敢于突破传统,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令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调整心理状态,养成健康的心理意识。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时期是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面临的挑战不仅是学习问题,还有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会伴随其一生成长与发展。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小学抓起,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计划时,要不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此有效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其形成健康人格及优良的心理素质,帮助其开启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司发昌.关于小学思品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新课程(上),2019(09):232.
[2]胡球光.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实践[J].新课程(小学),2019(04):231.
[3]邱建萍.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J].中国农村教育,2018(08):10-11.
[4]李杰.小学思想品德如何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4):141.
[5]李兰.如何注重小学思想品德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