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钊荣
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 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首先感谢各位的老师们,今天前来参加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研讨活动!谢谢课题组给我提供了这个平台,和大家交流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有效 教学研究 提升 核心素养
一、重课前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
1.课前预习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课前预习是学生尝试自主学习的过程。预习必须是明确有效的预习,是指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预习,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布置预习任务,不仅会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还能够促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预习习惯的培养。
通过课前预习,能够先初步理解所要学的内容,感受新知识的重点、难点、数学中所隐含的思想方法,并且能够在听课的过程中得到检验、矫正和提升,提升课堂质量。
2. 课前预习 促进学困生同步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关注每位学生,允许个体差异的存在,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
在中、高年段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数学思维,有一定的能力进行预习。如果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学生们就会带着疑问学习,课堂气氛充分的被调动,在增强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困生同步发展。
图形与几何需要观察、操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困生们往往是接受者和旁观者。.因此,教师应该着眼于数学学困生的实际情况, ,老师将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放在课堂的第一步,让学困生在课前慢慢地从容地去操作,慢慢地细细地去理解和体会,课堂中与优秀生同步发展,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
?《组合图形的面积》这一课,主要内容是探究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的策略。是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这五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基础上学习的,整合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散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大部分同学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但个别学生分析思考能力较弱,需要更长的思考时间,如果在有限的课堂上,就缺乏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老师布置了有效的课前预习,学困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课堂上通过交流讨论,矫正和提升,做到真正让每个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老师课前布置了明确有效的预习,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算一算等一系列的操作,学生初步感受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感受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不同层次的学生所用的方法有各具特点,学困生可以通过最直观最简单的量一量,慢慢地发现相对的棱长度相同,优秀生可以通过两条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再通过交流讨论,学困生得以提升。
3. 课前梳理 构建知识网络
(1)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能力
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数学复习课,能够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例如倍数和因素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涉及的知识错综复杂,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法来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归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思路,让学生通过绘制和完善思维导图来自行梳理教学中的知识点。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自行建构知识的网络。
(2)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科学高效的复习能够对于知识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克质量,通过复习和巩固来减少知识的遗忘和混淆,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师可以先提出思维导图中的主要思路,要求学生自行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课为例。课前老师让学生做复习思维导图,让学生先梳理圆的周长和面积等重点知识,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化,进一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应用思维导图,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建构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对脑海中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主动重塑,挖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点进行重新建构,从而在脑海中生出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散思维,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积极性。
二、重观察,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以视觉为主的知觉活动。我们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方位的感知,对物体三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平面图形的研究,都离不开观察。而空间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紧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定的认知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观察活动,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1.在活动中观察
可以通过摆、拼、折、量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比如在教学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活动,在活动中观察水面的变化,直观感受体积的转化过程。
2.在生活中观察
对于抽象的概念,要利用生活的原型,引导学生在观察中类比、判断、思考促进理解。比如教学《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观察寻找生活中的射线,有的学生发现头发就是一条射线,有的说燃放的烟花就是射线等,这样的生活原型,有利于学生理解射线的特征。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方体物品,在观察中深入理解棱的特征。
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时,在揭示了平行线概念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行的现象"学生会想到很多的例子,如公路上的斑马线、操场上100米跑道、商场电梯两边的扶手等。
图形与几何教学离不开生活的原型,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实物,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视角观察周围的世界。
3.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
图形与几何这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大量的生活实物和动态演示,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学生建立几何直观。无疑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使得数学课堂又增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4.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表述
表述能力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必要因素,因为,这样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直观化。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描述的实际物体、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物体的方位和位置关系等是空间观念包含的主要方面。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表述有利于增强空间意识和发展空间观念。
三、重操作,突出知识形成过程
操作是小学生智力的源泉和思维知识的起点,多种形式的操作能使他们的视觉、触觉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其内化功能,以丰富他们的空间观念。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图形与几何这部分内容,有很多概念、性质、公式、定理等较为抽象的知识,如果我们只是进行枯燥的讲解,就会出现"言者谆谆,听者渺渺"的局面,这与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不相符,也与新课程倡导的"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相悖。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具体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操作实验活动,让学生不仅知道结果,并经历结果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提供一个"再创造"的平台,这些概念、公式、性质、定理不是我们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在实践操作中"再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