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研”优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容量大课时紧”的破解之法

发表时间:2021/4/25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3期   作者:许威
[导读]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而编写的统编教材,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通史的模式呈现中外历史的发展过程
        许威
        广东清远连州市第二中学 广东 清远 511500
        摘要: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而编写的统编教材,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通史的模式呈现中外历史的发展过程。教材总体容量大,上册29课,下册23课。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密度大,每个时段皆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面对这种情况,很多老师会望而生畏,难以抉择,抓不住重点所在而导致出现对核心素养落实不到位,课堂效率低下,课时紧张。笔者认为要以三研为基础做好教学设计来破解这一难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 优化教学设计 提高课堂效率
        一、研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课标是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指导性文件,通过对它的研读首先把握历史课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理念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树立教学过程中紧密围绕历史学科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而开展教学的理念。最后要把握统编教材编写体现出的四个自信的理念,即以纲要形式,采取详今略古、详中略外的方式。我们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也应如此对应。
        二、研读教材
        1.发掘教材栏目创新
        统编教材与原有教材相比完全创新了“学习聚焦”、“史料阅读”、“历史纵横”这三个栏目。学习聚焦以精炼的文字概括了每一课的重点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史料阅读提供了一段与课文密切关联的史料并设计问题,体现出了史料实证这一核心素养。历史纵横则是多角度补充因篇幅限制而无法列入正文的重要内容。改进创新了单元导言和每一课的导言。其中单元导言第二段列出了新课标的要求,每一课的导言部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直接关联正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2.读好单元导言,确立单元主题
        “文章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教学也是如此,主题是教学的统帅、灵魂,它是决定课堂教学品质的高低、价值大小的重要依据。教学的选材组材、谋篇布局、以及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也必须根据主题立意的需要来确定。统编教材的单元导言第一段列举了本单元的基本知识点,让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学习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第二段列出了新课标的要求,需要教师认真研究解读,确立本单元教学立意:内容学习的核心素养、历史认识的新角度、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言第二段列出的课标要求是: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将本单元的单元立意定为:华夏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统一,核心素养为家国情怀,重点是两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难点是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3.科学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教材不是历史的全部,只是一种教学资源,一线教师不能被教材束缚手脚,应该基于课程标准对教材科学取舍、整合来突出重点。
        一是对单元内容进行拆分与合并。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为24个单元,而教材将其整合为19个单元,每个单元由3到4课组成。在教学过程通过对课标解读确定单元主题,整体考虑各课的组合,打通单元内容,重组课文内容。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为例。单元立意为:华夏民族的认同,即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引,在此基础上可以将本单元的4课书整合为2个专题的内容:专题1:两宋的政治和民族关系。专题2:两宋的经济、文化和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体现出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吸引力和民族的融合。
        二是对课文的内部调整。统编教材在每一时段里面都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课文设置的栏目也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内容调整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记忆。以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可以将本课的教学顺序调整为:经济发展(变法的原因)、政治变法(变法的内容)、百家争鸣(政治主张)。这样就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也便于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三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高中统编教材的编写是参考了初中的统编教材的,对历史内容的提法不矛盾、不冲突,所不同的是初中教材对历史过程写得较细,高中偏重于纲要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基本的史实叙述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重点放在对历史的原因与影响方面的分析。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和文化在初中教材是用3课书来叙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需设计好表格让学生自主阅读即可。
        三、研读教材外的书籍
        阅读的广度决定知识的跨度,阅读的深度决定认知的力度,阅读的厚度决定教学的高度。统编教材大量引进历史研究的成果,这就要求老师要关注史学研究动态,阅读专业书籍;教材突出了七大主题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海洋意识及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读传统文化等多领域的书籍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青年学生,阅读纸质书籍同时,老师还要研究新媒体产品,利用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知乎等平台为自己充电,了解和研究青年学生的需求,以正确的“打开方式”,让学生喜欢上你的历史课。
        教学设计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环,面对统编教材既求通又求全、容量大、知识点多、课时少这一系列特点、难点,它赋予了老师们更大更重的育人职责。面对新时代、新要求,老师要更新理念,以新的教学观做好教学设计来破解这一难题,打造高效有效的课堂。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徐蓝.统编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新气象[J].基础教育课程,2019(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